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4年07月02日

献血小课堂:全血和成分血的区别

献全血和成分血是无偿献血中最常见的两种捐献方式。全血和成分血在采集过程、用途、保存方式以及对献血者的要求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我们通常所说的献血,捐献的是全血,也就是包括各种血细胞和血浆在内的所有成分。而捐献成分血,则是捐献血液中的某一种成分,例如血浆、血小板、粒细胞等。

全血和成分血的采集过程

献全血,即一次性抽取200-400毫升献血者血液中的全部成分。全血采集过程相对简单,献血者只需通过采血针穿刺,将静脉中的血液采集到一次性采血袋中即可。采集时长为10分钟左右。

献成分血则是通过自动化的血细胞分离机,有选择性地采集献血者血液中的某一种成分。目前,国内以捐献单采血小板最为普遍。成分血的采集过程相对全血略为复杂,需要使用特殊的耗材和设备,静脉穿刺后,将血液中的特定成分提取出来,而其余血液成分则需要回输到献血者体内。这种方式大约需要一个小时,但可以缩短献血者的恢复时间。

全血和成分血的用途

全血输血是指将采集到的血液不经任何处理直接输给患者。它包含了血液中的所有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全血输血主要用于急性大量失血、严重贫血或需要替换大量血液成分的情况。

绝大部分病人需要输血,并不是因为全血的缺乏,而是因为血液中缺乏某种成分。一般来说,采集的全血回到血站,主要会被制备成红细胞和血浆。当受血者因贫血等原因只需要补充红细胞时,可以选择输注红细胞悬液。而献成分血以捐献血小板、血浆、粒细胞为主,当受血者需要补充血小板时,可以选择输注单采血小板。成分输血让成分血的使用更加灵活,可以满足不同受血者的个性化需求,使血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全血和成分血的保存方式

全血采集后,通常储存在2℃-6℃的冷藏条件下,以保持血液成分的活性和稳定性。而成分血则需要根据不同的血液成分,分别在特定的温度下储存,例如,血小板需要储存在20℃-24℃的环境下,并连续轻缓振荡,且不能叠放;血浆则需要储存在≤-18℃的环境下。

对献血者的要求

全血和成分血的捐献年龄都在18-55周岁;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都要求符合献血者健康征询条件。献成分血还需要献血者手臂上的静脉较明显,无进针不顺史。献血小板需要满足血小板计数(PLT)≥150×109/L,<450×109/L;红细胞比容(HCT)≥0.36;男性血红蛋白≥120g/L,女性血红蛋白≥115g/L等。

全血与成分血的献血间隔周期

两次捐献全血的间隔为6个月以上。两次捐献成分血,以血小板为例,则间隔不少于2周、不大于24次/年。捐献血小板后与捐献全血间隔应不少于4周,捐献全血后与捐献血小板间隔应不少于3个月。

献血前后注意事项

无论捐献全血还是成分血,献血前一天都要保持充足睡眠,多喝水。不能空腹献血,饮食宜清淡。如有感冒、发烧、腹泻等不适症状,或女性经期前后3天等情况,要暂缓献血。献血前一周不能服药,献血前一天不能饮酒。献血前要把手臂清洗干净,防止穿刺部位感染。

献血后当日应多喝水补充失去的水分,保持正常饮食。献血的手臂不要提重物或用力甩动,以免影响针口愈合。2至3天内尽量不要做剧烈运动,剧烈的运动会使献血者容易晕倒、身体犯困,出现乏力、头晕症状。献血后当晚应保持充足睡眠,不要饮酒,第二天工作和生活照常。

捐献全血和成分血的影响

献全血还是献成分血都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降低血脂,提高造血功能,预防心脏病等。献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一个正常成年人一次献全血200-400ml,血容量很快就能从肝脏、脾脏和骨髓中得到补充。血小板平均寿命为7至11天,如果不捐献,它也会在寿命结束后在血管内凋亡,而且还需要体内的代谢系统对凋亡的血小板进行清除。所以捐献血小板的同时,也减轻了自身的代谢负担。捐献血小板后48至72小时就可以恢复到献血前水平。

献血的意义还在于拯救生命、保障医疗用血的安全,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

综上所述,全血和成分血在采集过程、用途、保存方式以及对献血者的要求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受血者的具体需求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血液采集方式,同时,应注意控制采集过程中的风险,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广西血液中心 邓砚)

--> 2024-07-02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26813.html 1 献血小课堂:全血和成分血的区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