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刘心蕊 陈粤
传唱于柳江区的山歌淳朴、自然、真实,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乡土气息浓厚。短小的结构与和谐的韵味,使得柳江山歌朗朗上口、易于传播,展现了壮族民间歌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形式多样的特点。
近日,记者采访了多名柳江区山歌手,了解柳江山歌“隔山唱歌山答应,隔水唱歌水回音”的故事。
历史悠久 形式多样
在柳江区穿山镇文化广场的凉亭里,几乎每天都可以听到村民们在即兴创作山歌,这已成为柳江人民休闲娱乐的一部分。
“讲到年年‘三月三’,男女老少喜洋洋。出门听见山歌响,好像娃仔得吃糖。”6月15日下午,柳江区的山歌手韦金乐向记者分享了他创作的山歌,其歌词朗朗上口,旋律易唱易记,题材鲜明多样。
今年61岁的韦金乐是我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山歌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与山歌相伴了近45年,经年积累,他只需3秒就能创作成歌。和许多山歌手一样,他善于用歌声唱响生活、表达喜乐。
据介绍,柳江区的山歌主要分为两种:用壮语唱的壮欢和用桂柳话唱的汉歌。壮欢,是在柳江区、柳城县等地流传的口头文学。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据传,壮族先民能歌善唱,原始社会先民狩猎时的呐喊是壮族山歌的种子,并在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中逐渐形成歌曲。
壮欢有着“无韵不成歌”的说法。韦金乐介绍,“壮欢一般押腰韵,就是第一句的脚与第二句的腰押韵;第二句、第三句的脚互押,第三句的脚再与第四句的腰押韵。”
此外,还有个别带衬句的壮欢别具特色,如在衬句中都有“哈哩”二字的“哈哩歌”,在穿山镇和鱼峰区里雍镇一带传唱流行。
“柳江山歌主要以‘歌圩’的形式进行对歌。”柳江区山歌协会会长黄继汉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前,赶歌圩、对山歌的风俗十分盛行。尤其是在春节、“广西三月三”等传统节日期间,当地群众特别是青年男女,都自发地集中到歌圩上对歌,有时甚至一唱就是一天一夜,才散圩回家。
壮族山歌有独唱、联唱、对唱等形式,其中对唱是传统山歌中最常用且最具特色的一种形式。对唱俗称对歌,是歌手或歌队互相比试歌技的竞赛形式,每逢歌圩,对歌双方你唱我和,即兴创作,出口成歌。
信手拈来 生动质朴
山歌源于民间,根植于民众,山水自然、故事传说、农耕知识、风俗人情等皆可入歌,不仅饱含浓郁的乡土气息,还闪烁着劳动人民的质朴性情和生活趣味。
“送亲时唱起拦门歌,场面很热闹!”柳江区山歌协会副会长、穿山镇山歌协会会长韦尚烈介绍,迎亲时男方和女方都会找来山歌手“撑腰”,一门之隔,以歌传情。婚俗礼仪场合,还会唱进门歌、祝贺歌、敬酒歌等。
山歌内容丰富、种类繁多,韦尚烈一一细数:有反映丧葬礼仪的装粮歌、奠酒歌等;有反映生活习俗的劝诫歌、讽刺歌、谜语歌等;还有反映自然、游戏的童歌童谣及叙事长歌等。
山歌由景生情,所见所感即所唱,造就了信手拈来、生动贴切的山歌语言。“青藤和树、水和鱼、鸟和树林都是农耕生活中的事物,也是歌中常见的比喻。”在韦尚烈看来,山歌具有很强的现场感,随心而发、不矫揉造作是其得以广为流传的真谛。
千百年来滋润着柳江人民心田的山歌,如今依旧是大家的精神家园。“山歌在柳江区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只要有山歌集会,就会有大批观众,到结束都不舍离席,生怕错过精彩瞬间,散场时很多人还大呼不过瘾。”黄继汉说。
据了解,柳江区山歌协会于1997年成立,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柳江区山歌协会有会员132人,其中通过山歌比赛夺魁而成为广西歌王的有13人。随着柳江山歌成功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2016年9月,柳江荣获自治区文联授予的“广西山歌之乡”称号,柳江山歌的发展和传承达到新高潮。
代代相传 生生不息
“山歌手大多是农民和普通群众,因歌结缘成为歌伴、师徒,使得山歌口口相传。”韦金乐说,小时候放牛或是在田里干农活时,遇到歌友就对上几首。17岁时,他师从同村的韦昆国,过了几年便小有名气,随后他又结识了当地有名的歌师覃澄洲并得其指导,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山歌手。如今,韦金乐的徒弟、90后山歌手曾令昌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实现了山歌的代代传承。
除了“口传心授”,山歌还以文本流传。“歌本上多用形似汉字的‘方块壮字’记录山歌歌词。”在韦尚烈的记忆里,他的外公曾留下山歌歌本,用于交流学习。
“歌是灵活的、也是有生命的,希望能够有更多年轻人把山歌传唱下去。”韦尚烈说,他的孙女受其影响也爱上了山歌,偶尔会从学校里拿回山歌歌本向他请教,“现在她已经接触了很多种歌调,唱得还不错!”韦尚烈很欣慰。
山歌嘹亮感党恩,唱出民族团结“同心圆”。近年来,柳江区文化部门积极举办各种山歌活动,而山歌作为群众最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表演形式,也得到很多企事业单位的重视,他们多次邀请山歌协会共同开展各种政策法规的宣传活动。这些山歌活动深入乡镇和社区,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为歌手们的成长、为山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近年来,柳江区文化部门重视山歌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通过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采风、调研,对山歌队伍进行思想引导,通过各类大型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山歌里。
“壮欢作为壮族人民的文化瑰宝,一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柳江区文联主席廖超栋表示,下一步,在山歌传承方面,将继续通过以老带新、集中开展山歌培训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爱好者入会。此外,还要充分引导特色学校开展山歌大课堂活动,培养山歌接班人,加强协会之间的合作与创作,进一步提高山歌思想内涵,提升山歌手专业素质能力水平,助推柳江山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