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罗妙
晚报讯 “穿着短裤去了一趟公园,腿上有小飞虫,咬的时候没有感觉,过后奇痒无比!”“比蚊子小,但攻击力却远大于蚊子。”近期,有不少网友发朋友圈称,自己外出公园或者到河堤散步,遭到一种叫“蠓”的小飞虫叮咬,奇痒无比。
昨日,记者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蠓和蚊虫都是双翅目蠓科昆虫,但蠓虫只有蚊子的三分之一大小,隐蔽性强。根据监测,我市蠓虫出现密度相对其他地区来说较低,一般在6月至7月为出现高峰。蠓虫多栖息于潮湿的树丛、竹林、杂草等处,随着气温和湿度的升高,活动范围进一步加大。下雨过后,市民在公园或者绿化带逗留,会比较容易被蠓虫叮咬。
该中心传染病防制所副所长陈蔚恩说,蠓虫又叫“小咬”,一般是“团队作战”,喜欢成群结队地飞舞,尤其是在夏天。被蠓虫叮咬后,皮肤会出现红肿、瘙痒、灼痛等症状,可通过肥皂水外搽的方式来缓解不适。还有些人对蠓虫的唾液成分会产生过敏反应,严重者会出现全身性的荨麻疹、呼吸急促,甚至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被蠓虫咬后,如出现高热、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要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被叮咬史。
陈蔚恩提醒,现在正值蠓虫出现高峰,市民外出游玩,可提前使用驱蚊剂并尽量穿着长袖衣服和长裤,以减少皮肤暴露面积;此外,避免穿着深色或带有强烈香味的衣物,防止被蠓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