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也叫大肠癌,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2022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51.71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10.71%;由结直肠癌导致的死亡病例24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9.32%。要远离结直肠癌,我们应该做什么?
一、结直肠癌是如何形成的
息肉是结直肠癌的“前身”,80%-95%的结直肠癌都是从息肉一步步演化过来的,这个过程缓慢而迟滞,又比较隐蔽,在息肉阶段,90%以上没有任何症状。而从小息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癌变这一过程一般为5-15年,因此只要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病变,并及时切除,便可以消除后患。
二、结直肠癌的高危险因素有哪些
1.得过癌前结肠息肉(腺瘤性息肉);
2.直系亲属得过结直肠癌或癌前息肉(腺瘤);
3.各种家族性遗传性结直肠癌病史;
4. 炎症性肠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
5.长期饮酒,长期吃烧烤、腌渍、熏制食品,过多摄入红肉类、高脂肪类食物;
6. 长期保持坐位工作而又缺乏运动者。
三、哪些人最容易患结直肠癌
1.50岁以上人群;
2.既往有息肉的人群;
3.既往有炎症性肠病的人群;
4.结直肠癌患者直系亲属相关人群。
四、这些人应重视定期筛查
1.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2.本人有癌症史;
3.本人有肠道息肉史;
4.同时具有以下两项及两项以上者:①慢性便秘;②慢性腹泻;③黏液血便;④不良生活事件史;⑤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⑥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
五、结直肠癌早期三大症状是什么
真正的早期或极早期(就是息肉的腺瘤阶段,或仅仅是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阶段),绝大多数没有任何症状,或即使有个别轻微症状,也没有特异性,很难察觉。以下症状出现时,大多可能已经不再是息肉,而是癌了。
1.排便习惯的改变:在没有腹痛、腹胀等典型症状或任何不适的情况下,如果数天排便一次的人,在没有任何感染的情况下,持续出现一天排便多次的情况,就要高度怀疑肠黏膜是否出了问题。反之,一向排便通畅的人在没有任何诱因(如饮水、活动减少)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排便困难时,也应考虑肠道出现占位性病变的可能。
2.粪便突然变细:粪便突然变细也是肠癌早期征兆之一。早期的肠癌往往局限于肠黏膜和黏膜下层。随着病程的进展,肿块渐渐向肠腔内凸起,肠管直径开始缩小,粪便经过时就会受到压缩,从而出现粪便变细的情况。如果持续发生这种情况,应当及时就医。
3.伴有出血:如果发现便血,应高度重视。肿瘤会逐渐形成向肠腔内凸起的肿块,在受到粪便摩擦时,难免会有小的溃破,发生少量流血,这也是早期肠癌的症状表现。
六、如何预防结直肠癌
1.结直肠癌筛查:结直肠癌不易发现,等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因此,结直肠癌的早筛显得尤为重要。
筛查方法:(1)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检测: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2)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或3年1次;(3)肠镜检查:这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一般推荐筛查周期为5年~10年1次。
2.改变饮食习惯:(1)多吃高膳食纤维,主要指粗粮如玉米、燕麦、大麦等,水果或豆类的纤维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无相关性;(2)控制肉类、脂肪、糖类或甜品的摄入量;(3)少饮酒或不喝酒。
3.科学运动:每周运动5天(次)以上,每次至少30分钟,可降低一般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
七、以下人群应尽快做胃肠镜检查
1.4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无论男女,均应做一次胃肠镜检查。如检查阳性(溃疡、息肉等),在做完治疗后均应定期复查。
2.有食管癌、胃癌、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可将初检年龄提前到35岁甚至30岁。
3.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如抽烟、喝酒、饮食不规律或暴饮暴食或大鱼大肉、喜吃腌制食品和烧烤,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
4.出现消化道不适的人群,如胃部不适,可表现为上腹痛、下腹痛、反酸、嗳气、饱胀等;肠道不适,可表现为下腹痛,大便习惯与性状的改变,或者便秘、便稀、便血、鼻涕状黏液血便等。
5.HP感染者。
6.正常体检时发现CEA、CA199等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升高,需要尽快做胃肠镜检查以进一步排查。
(柳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杨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