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是一种特殊的中医传统疗法,在一年里气候最炎热的三伏天,将中药敷贴于某些特定穴位,起到补益阳气、祛除阴寒的目的,以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一、三伏天穴位贴敷疗法历史简述
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中,有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这是中医传统贴敷疗法的雏形。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中,也有对夏季敷贴以疗病的记载。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中亦提到“天灸”,用旱莲草外敷治疟,用药后皮肤局部起疱如灸疱,今称药物发疱灸。
到了明清时期,三伏天穴位贴敷疗法有了新发展,清初名医张璐的《张氏医通》详细记载了采用白芥子散贴敷背部腧穴防治肺系疾患的方法,“哮证多属寒包热邪,所以遇寒即发……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这也是现在盛行的三伏贴防治肺系疾病的理论源流。
二、为什么在三伏天进行三伏贴治疗
《素问·生气通天论》有言:“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意思是说人体与天气相通,皆由阴阳运转推动维持,故人体内的阴阳运转规律与自然界是一致的。
一年中自然界阳气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体内的阳气也有升、浮、降、沉的规律,在脉象上会表现出春浮、夏洪、秋弦、冬沉的变化。《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灵枢·终始》亦曰:“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也体现人体的气血经络顺应节气发生改变。
夏至虽阳气最盛,阴气开始复生,但天地间的热气依旧在累积,三伏天方达到顶峰。此时也是人体内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气血趋于体表,腠理疏松,汗孔多开。若体内阳气不足或有阴寒内伏,此时就是引入天阳与消除体内虚寒阴翳的最好时机。天阳已具,如何助人阳呢?《素问·金匮真言论》言:“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背部更有“阳脉之海”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脉走行,是接受和储存天阳的重要部位,其上的穴位如肺俞、心俞、膈俞、风门、膏肓、大椎等就是最佳引入点,可将阳气通过经络走行灌注周身。除背部取穴外,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症状不同选取一些特定穴位以辅助祛邪外出。
三、三伏贴一般每伏贴敷一次
三伏天分为3个阶段,即头伏、中伏和末伏。一般每伏贴敷一次,每次贴8至12个穴位,儿童每次贴10分钟至30分钟,成人每次贴30分钟至1.5小时。当然,这也需要根据个体差异、患者的病情来定,医生会对贴敷时间、次数作适当调整。
药物选择上,一般选用辛温芳香走窜类药促进穴位打开以引接天阳,选用荡涤痰浊的药物使经脉通畅以敷布阳气,辛温药还可使天阳之力更宏大。如此天阳即可入人体,振奋人体阳气,养其内虚之阳,扶阳固本,调节阴阳平衡。“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气旺盛同时腠理开泄,内伏阴寒之邪即可消散。
四、三伏贴疗法可治哪些病
三伏天阳气充足,人体有真阳固护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便可防治冬日感寒易发的疾病,临床上三伏贴可以治疗以下疾病: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体虚易感冒等;
2.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
3. 运动系统疾病:肌肉酸痛、颈椎病、关节炎、腰腿痛等;
4. 免疫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寒湿性关节炎;
5. 儿科疾病:哮喘、咳嗽、体虚易感、厌食、腹泻、遗尿、汗症等;
6. 亚健康调理:免疫功能低下、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等。
五、三伏贴的禁忌人群
1. 3岁以下儿童;
2. 妊娠期妇女;
3. 一切属于热性的疾病,如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在急性发热期患者;
4. 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
5. 皮肤过敏、瘢痕体质者及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
6. 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等。
(柳州市中医医院〈柳州市壮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 王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