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4年07月12日

正确选择药物 减少不良反应

药品在核准上市前,需在受试者中进行试验,但药品上市后,部分服用者还是会出现一些发生率低、潜伏期长、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在某疾病患者亚群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服药后患者应注意观察身体有无不良反应,如出现不适,应及时咨询医师和药师,情况严重时需停药,防止不适症状进一步发展,并及时就医。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监测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

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

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包括药品的副作用、毒性作用、继发反应、撤药反应、后遗效应、药物依赖、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

药品不良反应分类

1.A型药品不良反应

又称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为药理作用过强所致。通常呈剂量依赖性,可根据药物的药理学特性预计,如抗凝血药所致的出血等。

2.B型药品不良反应

这是一种与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和剂量无关,难以预测,发生率低而死亡率高,如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如何减少和避免药品不良反应

1.变态反应的防范

患者用药前,应告知医师或者药师自己有什么药物过敏,避免使用既往过敏药物或同类药物,出现交叉过敏反应。例如对于既往有磺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避免使用格列齐特等磺脲类降糖药和苯磺酰胺结构塞来昔布,磺酰胺结构的呋塞米等。

2.A型不良反应的防范

①药物剂量:该类不良反应与药物的剂量相关,降低剂量可避免和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最小有效剂量。例如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多数药物的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选择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②给药途径:静脉注射给药在临床用药中有较高风险因素。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凡是口服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就不需要注射给药,能够肌肉注射的就不应静脉注射。遵循“能口服不注射,能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

③给药时间:机体的昼夜节律可改变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可得到用最小剂量达到最佳疗效的效果,并且将药物的毒性降至最低。例如糖皮质激素在每日早上7:00至8:00给药,可减轻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负反馈抑制,从而降低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减退,甚至皮质萎缩的风险。

3.药品的相互作用

治疗方案中用药品种应合理,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品种越多,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大。在服用2种以上的药物时,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为6%,服用5种以上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增至50%。所以用药品种宜少不宜多,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4.特殊人群用药

①老年人用药:药物代谢的能力下降,药物半衰期延长,药物在体内蓄积后容易增加不良反应,注意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血浆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选择药物时尽量选择每天只服用1次至2次的长效制剂,以提高老年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②小儿用药:小儿正处于全身器官发育阶段,肝、肾、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对许多药物敏感,所以儿科用药应按新生儿、幼儿和儿童三个阶段正确选择药物,以保证用药安全,减少药品不良反应。

③妊娠期用药:用药需把握以下原则:妊娠早期(妊娠12周内)尽量不用药;妊娠用药应该参考相关分类标准;在多种药物可供选择的情况下,选用上市时间更长且疗效稳定的药物,以增加用药安全性;用药时尽量选用单一制剂。

④哺乳期用药:哺乳期用药的风险大于获益,则应尽量避免使用,能局部给药则应避免全身给药。如果哺乳期妇女需长期用药,药物对婴儿有较高风险时则应考虑暂停哺乳。如果仅在用药期间停止哺乳,则可在停药5个半衰期后恢复哺乳,此时的血药浓度可降至峰值的3%左右,乳药浓度已极微量。

⑤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用药:应该避免或减少使用对肝毒性和肾毒性较大的药物,特别应避免肝毒性或肾毒性药物的联合使用。可选择双通道排泄的药物,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实施个体化用药。

(柳州市工人医院药学部 黄莹)

--> 2024-07-12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27514.html 1 正确选择药物 减少不良反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