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相关数据显示,跌倒已成为我国老年人受伤害死亡的首要原因,且年龄越大,伤亡的风险越高。家有老人,掌握防跌倒技能很有必要。
老人易跌倒的原因
老人跌倒的发生与身体功能、健康状况、行为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1. 个体因素
衰老导致步态失调、视力模糊、听力受损,是老人跌倒的主要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心律失常等)、骨质疏松症、服用某些药物(如镇静催眠药、降压与利尿药、扩血管药等)也可能引起老人跌倒。
独居老人易焦虑沮丧,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周围环境认识不足,易发生跌倒危险。
老人跌倒还可能发生于饮酒,特别是醉酒后;洗热水澡时间过长、长时间卧床、久蹲后突然改变体位都可能引起短暂性脑缺血,易发生跌倒。
2. 环境因素
家中地面湿滑,杂物堆放,光线昏暗;老人起身时缺乏支撑物;家具过高、过低或摆放不合适;鞋底不防滑、鞋跟高;不合身的衣裤等,都可能引起老人跌倒。
跌倒的危害
老人跌倒后易出现挫伤出血、关节脱位或韧带扭伤,严重者会出现下肢或髋骨骨折;有可能造成脑外伤、脑部出血,导致颅内高压、脑水肿,甚至脑疝形成,危及生命;还可能引起继发性癫痫、营养不良、焦虑、抑郁、失眠等并发症,严重威胁老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跌倒后长期卧床会诱发褥疮,有形成深静脉血栓、患上低蛋白血症及感染败血症等风险。
日常做好防跌措施
跌倒是可预防的,老人及家属要增强防跌意识。
1. 正确认识和适应衰老
老人应主动调整日常行为习惯,避免着急起身,做到一慢(缓慢起身);二稳(平稳站立);三个“30秒”,即起床起身30秒,坐起30秒,站立30秒。站稳扶好后再迈步,避免站立穿裤。
2. 积极锻炼
规律的运动锻炼能增强肌肉力量、柔韧性、平衡性、步态稳定性和灵活性,减少跌倒的发生。
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瑜伽、健身舞等可比较全面地锻炼身体各项功能。锻炼平衡力可以做单脚站立、身体摆动“不倒翁”练习,以及侧向行走、跨步练习、平衡锻炼操等。要注重加强下肢力量的锻炼,如提踵、直腿后抬等。还可以通过健步走、健身舞等有氧运动锻炼耐力。
运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做过于剧烈的运动,运动前先热身,运动后做好放松。担心跌倒是正常的心理状态,但不要因为害怕跌倒而停止运动。停止运动会让本就处于衰老阶段的身体加速衰退。
3. 多方位打造安全适老环境
(1)着装方面:穿合身的衣裤,选择低跟、防滑、搭扣式、足弓部位略微增厚、合脚的鞋。
(2)起居方面:科学选择和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轮椅、适老坐便器、洗浴椅、眼镜、助听器等。
(3)家中布置:地面选择防滑材料,保持干燥;卫生间、厨房等易湿滑区域铺上防滑垫,在必要处安装扶手;通道不要堆放杂物、障碍物;去除门槛、家具滑轨等,减小地面高度差;安装床头柜,减少老人起床取物次数;常用物品置于伸手可及处,避免借助凳子、梯子取物;设置夜灯;采用多光源照明,避免单光源和大面积反光材料引起的眩光。同时不建议老人频繁更换居住环境,避免因不熟悉新环境而摔倒。
(4)选择安全的出行路线:出行时注意路面是否湿滑、坑洼不平,注意台阶、坡道和障碍物;随身携带应急联系卡片和手机。关注天气预报,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和夜晚尽量减少外出,夜间外出携带照明工具。
4. 积极治疗慢性病
老人应定期复查和评估身体情况,积极治疗慢性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不擅自增减和复合用药。
老人易患骨质疏松,应勤锻炼,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均衡饮食,选择含适量蛋白质、富含钙、低盐的食物,如豆类、奶制品、坚果、肉蛋等;避免吸烟、酗酒;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5. 家属多关爱老人
家属要多与老人交流沟通,帮助其建立信心、维持好心情。同时家属应积极学习防跌倒知识和技能,帮助老人增强防跌意识。
(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所 刘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