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中,每当建议患者做骨髓穿刺(简称“骨穿”)检查时,很多患者和家属会心存恐惧和疑虑,不愿意配合甚至拒绝做骨穿,从而导致某些疾病不能及时、准确诊治,其根源是大家缺乏对骨髓穿刺的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骨髓穿刺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骨髓穿刺
骨髓穿刺术是采取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通常是为了找出多种血液疾病的原因,并用于查明肿瘤细胞或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是否已扩散到骨髓。
骨髓穿刺的过程是用一根细针刺入人体扁骨(通常是髂骨或胸骨的骨髓腔中),吸取少量骨髓液进行相关检查。取出的骨髓液通常涂在玻璃片上,干燥后对其进行染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密度、比例等情况,以了解患者的造血功能情况。骨髓穿刺虽为有创性检查,但因操作简单、骨髓液抽取少、病人痛苦小,故对机体无大的损害,不需要做特殊护理。而且穿刺部位通常会打麻药,当天做完观察一会,如没有出血、晕血等情况,就可以下地正常行走了。
哪些情况需要做骨髓穿刺
骨髓穿刺是为了了解患者骨髓造血功能情况,以及骨髓中有没有来源于其他组织器官的细胞,主要用于血液系统疾病以及骨髓转移癌的诊断。
骨髓穿刺的目的可概括为两大类:明确诊断和评估治疗效果。患者如果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贫血症状;反复发热、感染等免疫低下症状;牙龈出血、皮肤出血、月经量增多等出血症状;或是血常规检查中发现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异常,这些情况都需要尽早做骨穿检查。
此外不明原因发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骨质破坏、骨痛等,这些情况都需要做骨穿检查来明确诊断;还有某些特殊的代谢性疾病,如戈谢病等,也需要做骨穿检查。
评估治疗效果指已经确诊的血液病(如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做骨穿如发现白血病细胞比例明显减少,就说明化疗有效,反之则要尽早更换治疗方案。
骨髓穿刺检查也是有禁忌征的,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者不宜做,严重血友病者禁做骨穿,妊娠晚期的妇女也应该慎重。
骨髓穿刺有什么特点
相较其他穿刺操作,骨髓穿刺有两个特点:一是非常安全,穿刺点无脏器和血管神经,不会造成相应损伤;二是操作时间短,一般1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操作完没有特殊情况就可以自由活动。
有些病人误认为抽取骨髓液会损害人体精髓,伤及元气,不愿进行检查。实际上骨髓检查所需的骨髓液是极少量的,不及人体正常骨髓液总量的1/500,而且身体每天不断有大量细胞再生,检查所需要的骨髓液与总量相比微不足道。另外有些病人认为做骨髓穿刺会很痛苦,对其有恐惧感,其实也是没必要的。骨穿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最常选择的部位是髂骨,不会损伤大的神经和血管,因此不会造成大出血或神经肌肉麻痹等后果,更不会有损伤元气一说。
为什么有的人要做两次甚至多次骨髓穿刺
骨髓穿刺做两次是为了保证骨穿的准确度,以避免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对骨穿检测结果的影响。因为有的时候,第一次检查结果并不是特别明确,但是临床医学诊断却是非常严谨的,所以如果患者遇到了需要做两次骨髓穿刺,坦然面对吧。
如果患者患的是白血病,那么就需要做更多次的骨髓穿刺检查。首先诊断病因时需要做一次;诊断之后,需要再做一次骨穿以确认分型,这时医生才可以根据检查结果制订治疗方案;在应用药物治疗、放化疗之后,要看原始细胞的数值有没有降低、骨髓造血微环境是否有好的改善,这个时候就需要定期做骨穿,通常至少需要做1次至3次。即使通过治疗及用药,患者的各项指标已有所好转,但为了观察治疗后的情况,患者仍应定期复查,以便尽早发现病情的变化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总之,骨髓穿刺对于明确诊断非常重要,可以给医生诊断指明方向。对于血液科医生来说,骨髓穿刺是为患者保驾护航的灯塔,所以如果医生建议患者做骨髓穿刺,患者应尽力配合,以免耽误诊断治疗。
(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血液科 梁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