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天然美食,甘蔗以其清凉解渴、味道甜美的特性在我国广受欢迎。但你知道民间有“甘蔗毒过蛇”的说法吗?这是为什么呢?这甘甜的背后,又潜藏着什么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
市民丽丽(化名)就因为食用了一节甘蔗被紧急送入了ICU。周末的一天,丽丽计划早上出门买菜。她来到一家水果摊前,被紫红色的甘蔗吸引,买了半根,午饭后食用。
“当时她说觉得味道有点怪,但没有在意。”丽丽的家人表示,吃完甘蔗后不久,丽丽突然感觉腹部不适,开始恶心呕吐,于是找出一些治疗肠胃病的药物自行服用,但症状并无缓解。大约6个小时后,丽丽的病情进一步加重,全身抽搐,意识逐渐模糊,不省人事。其父母紧急将女儿送往医院进行抢救。通过血气分析、血生化等医学检查,并进行多学科会诊后,医生初步判断丽丽为食物中毒。那么,毒物来源是什么呢?根据其家属之前的描述,结合临床检验结果及最终血液、尿液样本以及胃内容物的毒理学检测结果显示:确诊患者为3-硝基丙酸中毒。根据家人的描述结合检验结果推测,很可能丽丽是食用了霉变的甘蔗,而霉变的甘蔗含有大量剧毒的3-硝基丙酸。真相终于大白!
3-硝基丙酸是由曲霉属和青霉属中的少数菌种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我国科研人员从变质的甘蔗中成功分离出了甘蔗节菱孢、蔗生节菱孢霉菌等特定菌种,它们具备生成3-硝基丙酸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有毒物质正是导致我国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新疆、青海、宁夏、辽宁等13个省区内频繁发生变质甘蔗中毒的主要诱因。
急性期中毒的患者有呕吐、眩晕、阵发性抽搐、眼球偏侧凝视、昏迷等消化道或神经系统症状,具有迷惑性,后遗症主要为锥体外系的损害,出现屈曲、扭转、痉挛,肢体强直,静止时张力减低等症状。然而,关于3-硝基丙酸的中毒机制,目前科学界尚未有确切的解释。已有研究表明,这种有毒物质对生物体内的一些重要的酶系统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严重干扰了细胞的三羧酸循环,进而破坏机体的能量代谢平衡,最终导致组织器官的损害。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在短时间内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关注的是,神经系统对于能量的需求在所有器官中是最为迫切的,因此,3-硝基丙酸中毒后往往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丽丽在短时间内就出现了昏迷症状。
除了有毒的甘蔗,另一个食用时需要警惕的食物是蘑菇。网络上流传有“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的歌谣。部分读者或许只当作一个笑话听过就忘了,美味来袭的时候总是经不住诱惑,往往因此付出沉痛的代价。在某林区工作的刘先生往年总会采摘少量野蘑菇尝鲜,虽然偶有头晕、呕吐等不适症状,但很快便会缓解,于是他心存侥幸,又一次在林子里采摘了约2斤新鲜蘑菇解馋,不到半天时间便出现了呕吐及腹泻症状,当时他不以为意,在家人的催促陪同下才来到医院就诊。根据病史医生迅速判断:蘑菇中毒。入院对症治疗4天后,刘先生出现了血氨急剧增高、胆-酶分离等急性肝衰竭表现,医生据此进一步推测刘先生食用的可能是含有剧毒鹅膏蕈碱的毒蘑菇。约10天后,因病情严重,刘先生不幸身亡。
蘑菇中毒也称毒蕈碱中毒,中毒患者会出现各系统损害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头晕、精神错乱等神经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及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表现等。上述的病例就是毒蕈中所含的生物碱类毒素、肽类毒素导致肝细胞大面积坏死,对肝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损害,且在发病过程中会出现“假愈期”,造成患者麻痹大意,不及时就医。总之,毒蕈碱中毒发病时间短,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
结合上述两个案例,提醒广大市民:在甘蔗易霉变的季节,应避免食用霉变的甘蔗,以免中毒。如进食后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应从正规渠道购买菌类食用,避免采摘、食用野生菌类。若食用野生菌类出现不适症状,可保留呕吐物和菌类样本,及时到医院就医。
总之,大家要提高警惕,不要心存侥幸,当心大自然馈赠的“美食”变“蛇蝎”!
(柳州市工人医院急诊科 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