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由于它能形成丝状与分枝形状,故称为支原体。
它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大多不致病,主要致病的有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和生殖器。支原体的致病性与患者对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有关,致病支原体具有特殊的尖端细胞器,这种细胞器通过某些蛋白介导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可附着于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的上皮细胞,从而产生过氧化氢和超氧化物,损伤上皮细胞及其相关纤毛,大多数与支原体感染有关的临床疾病可归因于宿主对细胞侵犯的免疫应答。
什么是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是引起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慢性支气管炎等。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于夏末秋初,1岁至15岁人群发病率较高。
根据年龄,可分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和成人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病初会出现全身不适、乏力、头痛;2天至3天后出现发热,热度不一,可呈高热、中等热度或低热,持续1周至3周,可伴有咽痛和肌肉酸痛;咳嗽为该病的突出症状,一般于病后2天至3天开始,初为干咳,后转为顽固性剧咳,常有黏稠痰液,偶带血丝,少数病例可类似百日咳,持续1周至4周;肺部体征多不明显,甚至全无;少数可闻及干、湿啰音,但多数很快消失,故体征、咳嗽、发热等临床症状不一致,为该病特点之一。大约25%的肺炎支原体患儿有其他系统表现,包括皮疹、血管栓塞、溶血性贫血、脑膜炎、心肌炎、肝大和肝功能障碍、肾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婴幼儿起病急,病程长,病情较重,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憋、喘鸣音较为突出,肺部啰音比年长儿多;少数患儿表现危重,发展迅速,可出现呼吸窘迫,甚至需要呼吸机支持或体外膜肺支持,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成人肺炎支原体感染起病缓慢,起初有数天至数周的无症状期,继而乏力、头痛咽痛、肌肉酸痛、咳嗽明显,多为发作性干咳,夜间为重,也可产生脓痰,持久的阵发性剧咳为支原体肺炎较为典型的表现;一般为中度发热,也可不出现发热;可伴有鼻咽部和耳部的疼痛,或伴有气促和呼吸困难;咽部和鼓膜可见充血,颈部淋巴结可肿大;有10%至20%患者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等;胸部体征不明显,与肺部病变程度不相符;可闻鼾音、笛音及湿啰音;很少肺实变体征,亦有在整个病程中无任何阳性体征者。
肺炎支原体的诊断
怀疑支原体感染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详细询问基本情况、症状、病史、家族史等,初步判断病情,并开具检验检查,如血常规、CRP、降钙素原检测或胸部CT等。
排除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性肺炎后,可进行血清支原体IgM抗体、痰液标本病原学检测;该病的诊断需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血清学检查结果。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起病2周后,约2/3的病人冷凝集试验阳性,滴度≥1:32,如果滴度逐步升高,更有诊断价值;如血清支原体IgM抗体≥1:64,或恢复期抗体滴度有4倍增高,可进一步确诊;直接检测呼吸道标本中肺炎支原体抗原,可用于临床早期快速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X线检查显示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叶为多见,有的从肺门附近向外伸展;病变一般经3周~4周后自行消散;部分患者出现少量胸腔积液。
如何治疗肺炎支原体
早期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可减轻症状及缩短病程,抗生素主要选择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针对呼吸系统感染的氟喹诺酮类。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首选,如红霉素、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对大环内酯不敏感者则可选用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因喹诺酮类药物会影响儿童软骨发育,18岁以下少年儿童要尽量避免使用;若合并其他细菌感染,可根据病原学检查,选用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对剧烈咳嗽者,应适当给予镇咳药;对发热者给予对症退热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预后通常较好。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几点: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做好消毒;避开密集人群场所,降低感染肺炎支原体的风险;外出时戴口罩,隔绝病原体;在肺炎支原体流行季,注意开窗通风,减少感染的风险;适量运动,增强自身免疫系统抵抗力,以抵抗肺炎支原体的侵袭。
(广西骨伤医院 农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