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是边煮边吃的烹饪、用餐方式,将食材放入火锅底料中,煮熟后即可食用。从火锅中夹出的食物应放置一会,等到不那么烫嘴再食用。但不少人被“趁热吃”的说法所误导,刚从锅里夹起来的肉和菜没几秒就下肚了。殊不知,就是这个“趁热吃”的习惯让食管癌悄悄盯上了你。
“趁热吃”易损伤口腔黏膜
食管是咽和胃之间的消化管,也是消化道的起始段。吃的食物要先通过食管才能抵达胃部,这也是唯一的通道。食物吞咽后是由咽腔进入食管上端的,然后食管肌肉伴随波形的蠕动,让食物沿食管下行至胃部。自吞咽开始,至蠕动波到达食管末端进入胃部,这个过程大约需要9秒钟。
在身体构造中,食管壁是由黏膜组成,非常娇嫩,最高承受的食物温度为65℃,超过65℃就会对黏膜造成很大的损伤。尤其是天气冷爱吃的火锅、麻辣烫等,温度都超过65℃,更有不少人习惯夹着刚出锅的滚烫的食物直接往嘴里送,长此以往就可能发展成食管炎症,再不注意就可能成为罹患食管癌的高危人群。
把食物吃下去并感觉到烫,已经是在刺激和伤害食管了。经常吃过热的食物,容易烫伤口腔黏膜及食管黏膜,形成浅表溃疡,导致慢性口腔黏膜炎症、口腔黏膜白斑、食管炎等病症。还有一些喜欢饮茶的人,更容易犯“趁热喝”的毛病,刚泡好的茶水温度可达80℃-90℃,如果长期不断喝茶,会导致食管的黏膜反复烫伤、增生、修复,就会引起黏膜质的变化,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
致癌物的分类和举例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是世界卫生组织下面的一个机构,该机构把致癌物质分为4类:
1类(Carcinogenic to humans,对人类具有致癌性)。有足够证据表明对人类具有致癌性。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含酒精(乙醇)的饮料、酒精、槟榔、烟草、煤炭、家庭燃烧的室内排放物EB(Epstein-Barr)、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中式咸鱼、太阳紫外线辐射、焊接产生的紫外线辐射、焊接烟雾、木屑、X线辐射、石棉、黄曲霉素、马兜铃酸和含马兜铃酸的植物、甲醛、苯、砷和无机砷化合物、柴油发动机排气。
2A类(Proba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很可能对人类致癌)。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有足够的致癌证据,或强有力的证据显示具有对人类致癌的关键特征。如艺术玻璃、玻璃容器和压制制品(制造)木材等生物质燃料在家庭燃烧的室内排放物、油炸(高温排放物)、美发师或理发师(职业暴露)、无机铅化合物、夜班工作、硝酸盐或亚硝酸盐(摄入)、红肉(食用)、65℃以上的热饮(饮用)。
2B类(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可能对人类致癌)。如磁场(极低频)、甲基汞化合物、亚洲传统腌制蔬菜、印刷过程(职业暴露)、射频电磁场、耐火陶瓷、纤维纺织制造业(从事)、三聚氰胺、灭蚁灵、甲硝唑、龙胆紫铅镍(金属)、银杏叶提取物。
3类(Not classifiable as to its carcinogenicity to humans,对人类的致癌性尚无法分类)。人类致癌性证据不充分、动物实验致癌性证据有限或不充分、致癌性机制证据有限或不充分。
其中2A类致癌物中,“65℃以上的热饮(饮用)”这个词条的重点在于65℃,而不在于你喝的饮料或者吃的食物是什么。也就是说,“喝/吃得烫不烫”比“喝/吃的是什么”对食管癌的影响更显著,即使喝的是白开水或者吃的是蔬菜/米饭/面,如果温度高于65℃,也有可能成为食管癌的致癌因素。
如果食物吃起来烫嘴,一定要及时吐出来,不要在嘴巴里面来回倒腾,更不要着急吞下,这样会烫伤口腔、食道黏膜和胃黏膜。最后,祝大家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样才能享受更多的美食。
(柳州市人民医院 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