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季节变换,尤其是冬春季期间,许多人开始出现喉咙不适、鼻塞等症状。这种季节性感冒(也称为普通感冒)就像一个不速之客,打乱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预防措施。
什么是季节性感冒
现代医学认为,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毒是鼻病毒。它通常在冬春季节高发,虽然感冒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它会引起不适,如流鼻涕、咳嗽、喉咙痛、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还会导致并发症。对于老年人、儿童以及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来说,更应该加强防范。
那季节性感冒又是什么呢?季节性感冒又称为时令感冒,不同于流行性感冒。中医认为,季节性感冒是人体感受当令邪气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的常见外感性疾病,一般预后良好,病势清浅。在不同季节出现的感冒会有季节性的特点,季节性感冒不仅发病带有季节特点,治疗时也需要针对相应的季节特点来选用药物才能事半功倍。
现代医学认为,感冒的发病机制是病毒进入人体后,它们会附着在上呼吸道的细胞上并开始繁殖,导致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系统会释放化学物质来对抗病毒,这也正是人体感到不适的原因之一。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会出现一些典型的症状,如咳嗽、流鼻涕、发热等,目的是通过打喷嚏或咳嗽等方式将病毒排出体外。
季节性感冒的发病机制
中医认为感冒是指六淫邪气侵袭人体肺卫,卫表不和而发病,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内侵,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的关键在于卫气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气候突变、冷热失常,人体卫外之气失于调节应变,即可受邪发病。例如,夏季容易感受暑湿邪气,出现暑湿伤表、卫表不和,治疗当以清暑祛湿解表同时兼顾化湿和中;冬天往往容易感受风寒邪气,出现风寒束表、卫阳被郁、腠理内闭从而出现恶寒、发热、无汗等典型风寒感冒症状,治疗宜辛温解表、宣散风寒;春季往往感受风热,从而出现发热、汗出、口干等症状;体质虚弱的人群触冒病邪后出现虚人感冒,除了感冒自身季节性特点还合并体质虚弱的症状,治疗需要扶正祛邪。
季节性感冒的预防措施
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是预防感冒的有效方法。外出回家、用餐之前,或是在接触公共设施后,务必认真洗手,至少持续20秒。若没有条件洗手,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
避免与感冒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在封闭的空间里,应保持室内通风,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在秋冬季节,很多人会选择封闭门窗以保持温暖,但这样会导致室内空气流通不畅,增加感冒的风险。
2. 提高免疫力
气候突变时适量增减衣服,防寒保暖。合理的饮食习惯可以提高免疫力,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同时适量摄入富含锌的食物,如坚果、豆类和全谷物等,也对增强免疫系统有一定帮助。
运动也是提高免疫力的方法,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锻炼,让身体保持良好的状态。
睡眠质量也是影响免疫力的重要因素。确保每晚获得7小时至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和恢复。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给身体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
平素容易感冒者,受寒冒风之初可按摩迎香穴或者热敷大椎穴,服用生姜红糖水,或熬制姜枣茶适量发汗,发汗后及时更换衣服以防止症状加重。
3. 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是预防季节性感冒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孕妇和慢性病患者,接种流感疫苗能有效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季节性感冒是最常见的外感疾病,一般而言,感冒属于清浅之疾,大多数情况下可自愈,病程在3天至7天。但对于年老体弱者,病邪容易从表入里,迅速转变,发生重症,所以积极预防季节性感冒还是十分必要的。只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够有效降低患感冒的风险。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仙葫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蒋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