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又称肺动脉栓塞,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循环系统疾病。肺栓塞是指血液中的血栓或其他物质(如脂肪、空气、肿瘤细胞等)通过循环系统进入肺动脉或其分支,阻塞肺血管,导致肺部血液循环受阻,进而引发的急性右心衰竭甚至猝死。这个疾病的“罪魁祸首”就是血液中的栓子,那么,这个栓子是从哪来的?
肺栓塞的成因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果人们久坐不动,两条腿的血流就会不通畅,静脉本来血流就较慢,血液淤积,就容易发生凝固形成血栓,所以大部分肺栓塞的血栓都来源于深静脉。
除此之外,血管壁内膜损伤或血液高凝状态也是肺栓塞的高危因素,骨折、深静脉穿刺、外伤等可能导致血管内膜损伤,进而引发血栓形成;糖尿病、肾病、口服避孕药等因素可能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也容易形成血栓。除了血栓,空气、脂肪、羊水、肿瘤组织等也可成为栓子进入肺循环造成梗阻,所以司机、孕妇、骨折卧床的患者都是肺栓塞的高危人群。如今,久坐不动的人群,如长时间坐着玩网络游戏的人,也成了肺栓塞的主要受害者,下肢血流瘀滞形成血栓,突然站起来后血栓脱落进入肺循环,最后带来严重后果。
肺栓塞的症状
血栓在静脉内形成,它可能随着血流移动。在心脏的作用下,血栓被泵入肺动脉,导致一支或多支肺动脉的阻塞。栓子阻塞肺动脉后,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升高,这可能导致右心室后负荷增加,右心室扩张和功能不全,严重时可能导致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另外,栓塞部分可形成无效腔样通气,即不能进行气体交换,未栓塞部分的肺血流相对增加,可能导致肺内分流和通气/灌注比失衡,这进一步加重了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肺栓塞的症状主要包括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惊恐、咳嗽、晕厥等,其中,呼吸困难是肺栓塞最常见的症状,尤以活动后明显;胸痛是突然发生的,多和呼吸有关;咯血是提示肺梗死的症状;惊恐可能与胸痛或低氧血症有关;咳嗽多为干咳,或有少量白痰,也会伴有喘息;晕厥则可能由大块肺栓塞所造成的脑供血不足导致。
肺栓塞的诊断
根据肺栓塞发病时间分为急性肺栓塞和慢性肺栓塞。急性肺栓塞指血栓在较短的时间内堵塞了肺动脉血管床;慢性肺栓塞则通常指发病3个月以上的肺动脉栓塞。然而因为栓子大小及阻塞部位的不同,会出现不同分型,如心脏骤停型、急性心源性休克型、急性肺心病型、肺梗死型及不可解释的呼吸困难型等。
临床上对于一些不明原因的胸痛、休克,都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尤其对那些久坐不动的高危人群。这时需要通过一些检查,如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D-二聚体、凝血功能等,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低氧及栓塞可能。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少部分可以直接观察到右心或肺动脉内血栓,大部分可以观察到右心负荷增大,则高度怀疑肺栓塞的可能。最终明确诊断需要做肺部CTA或者肺动脉造影,可直接显示栓子的位置及梗阻的范围。另外,下肢静脉超声可检查出可能存在静脉血栓。
肺栓塞的治疗和预防
肺栓塞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如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抗凝治疗常用药物为肝素、华法林等,可减少小腿手术后局部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溶栓治疗则适用于肺栓塞面积较大的患者,常用药物包括链激酶、阿替普酶等,能促进血凝块快速破裂和溶解。手术治疗则适用于抗凝禁忌或抗凝治疗过程中反复发生肺栓塞的患者,以及支持治疗后仍有低血压等严重症状的患者。
再好的治疗都不如提前预防,预防肺栓塞的方法通常有适量运动、戒烟、控制体重、多饮水、穿弹力袜等。适量运动能够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戒烟可以避免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控制体重可以降低患肺栓塞的风险;多饮水有利于维持血液的流动性;穿弹力袜则能够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
肺栓塞是人们日常容易忽视的疾病,与日常不良生活习惯相关,其导致的后果非常严重。加强对肺栓塞的认识及调整不良生活习惯,可以避免肺栓塞发生并降低致死率。
(柳州市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 伍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