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刘心蕊 韦苏玲
山歌好比春江水,鱼峰山下歌如海。
在刘三姐骑鲤成仙之地,刘三姐的传说随歌声流入心田,成为一代代柳州人和山歌爱好者不变的情怀。如今,“这边唱来那边和”的故事,仍在柳州这片被山水润泽的土地上流传。
传歌在柳州
“鱼峰山上姐成仙,留下山歌万万千。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这段流传于民间的唱词,不少柳州人耳熟能详,也唱出了刘三姐的传奇故事。
刘三姐骑鲤成仙的传说,为山歌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相传,柳州鱼峰山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生活、劳动和传歌升仙的地方。”柳州市刘三姐山歌文化传承研究会会长江波说,鱼峰山下至今尚存“三姐岩”“对歌坪”等遗址。
时至今日,漫步在鱼峰公园,依然能听到阵阵欢快悦耳的山歌,讲述着刘三姐的故事——
传说中,刘三姐于中唐时期生于宜州下枧河,因常用山歌唱出农民的心声,触犯了土豪劣绅的利益而被迫害。她落水后从龙江漂流至柳江,为渔翁所救,便居于鱼峰山下,教百姓以歌为剑斗豪强。后恶霸闻讯追来,为不牵累百姓,她毅然从鱼峰山上跳入小龙潭中。潭中仙鲤有感,跃出水面将三姐驮住,飞天而去。
传歌垂柳下,骑鲤成歌仙。为纪念刘三姐在柳州传唱的事迹,柳州人在三姐岩里塑了“传歌、对歌、成仙”群雕,并在山腰立有用大理石雕刻的刘三姐塑像。自此,鱼峰山下,由群众自发形成的“柳州鱼峰歌圩”延续至今,并发展为全国规模最大、最活跃的传统山歌歌圩之一。
柳州人对刘三姐的喜爱代代相传。经过时间的淬炼,刘三姐能歌善唱、聪慧勤劳的形象也走进千家万户。
根植于民间
隔山唱歌山答应,隔水唱歌水回声。传说中,刘三姐热情地唱响生活、歌颂美好、讥讽丑恶,展现出无穷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其形象深深印刻在人们心中,影响着柳州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在民间流传的故事和人们的印象中,刘三姐机敏聪慧、出口成歌,所见所感皆能成为口中所唱,民间山歌传唱亦是如此。
“山水自然、故事传说、风俗人情等都是山歌的重要题材。”柳江区山歌协会副会长、穿山镇山歌协会会长韦尚烈表示,山歌歌词往往贴切生动,在传唱中还形成了许多固定表达。“如果是情歌,常常会用水和鱼、青藤和树、鸟和树林这些自然界中‘成对’出现的事物进行表达。”在韦尚烈看来,像刘三姐一样自由地在山水间歌唱,随心而发、有现场感、接地气是山歌能够广为流传的真谛。
山歌生于民间、兴于民间、传于民间,鱼峰公园、江滨公园内山歌阵阵,歌圩上动听旋律不绝于耳。山歌自带纯朴、自然、真实的“泥土味”,也在代代传唱中焕发生机。
“我是看着电影《刘三姐》长大的,因为刘三姐才对山歌产生了兴趣,便开始学唱山歌。”年轻的山歌手韦莉莉与记者分享了她与山歌结缘的故事。
近些年,韦莉莉成为一名山歌博主,乘着直播和短视频浪潮,她将山歌唱“活”了,让更多人在“云上”感受山歌魅力,吸引了许多热爱山歌的年轻人来到柳州学唱山歌。
“山歌是灵活的、有生命的,需要新内容、新血液的加入。”韦尚烈说,如今,山歌融入了不少时代元素,他的孙女受他影响也爱上了山歌,并能演唱不少歌调,令他颇为欣慰。
艺术的升华
“五进中南海、四入怀仁堂”说的便是柳州原创彩调剧《刘三姐》。1958年,柳州创造性地将山歌与戏剧相结合,塑造了刘三姐动人的艺术形象。
1959年3月28日,彩调剧《刘三姐》在柳州首演,并迅速风靡全国。1960年,彩调剧《刘三姐》全体演员受邀进京演出。年过八旬的庞绍元,曾在彩调剧《刘三姐》中饰演李小牛一角,回忆起彩调剧《刘三姐》在全国巡演时的热烈场景,依旧热泪盈眶。
柳州人对刘三姐的一片热忱,还促成了彩调剧《刘三姐》的复排演出。2023年6月17日,经过复排提升后的彩调剧《刘三姐》经典片段焕新登台。而这距离上一次柳州国有文艺院团主导的彩调剧《刘三姐》演出,已过去40余年。
在当晚的演出中,《说媒》片段王媒婆的饰演者周江荔一人撑起了一场戏。退休后有幸再登台表演,她的基本功依旧扎实。周江荔说,这源于融入骨子里的热爱。
这份热爱,同样出自以原柳州市第二文化馆馆长曾昭文为代表的柳州彩调剧创作组的文艺工作者们,也有担任彩调剧《刘三姐》复排演出艺术指导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州彩调)代表性传承人彭荣青,更有喜爱刘三姐的万千柳州人。
市民覃菊艳深受刘三姐相关舞台剧、影视剧的熏陶,对山歌很是喜爱。年近60岁开始学唱山歌,她想的是以后去外地旅游可以通过唱山歌介绍柳州。长辈喜欢的时代经典也影响着青少年莫雯月,她慢慢开始了解、喜欢上了刘三姐和山歌文化。
柳州人对刘三姐的情与缘,一直以来似滔滔柳江水,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