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生常常被问及“中医养生到底有没有用?”其实,中医养生是有依据,也很丰富实用的。本文从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找寻古人留下的养生智慧,并结合当下的生活方式,为大家介绍健康养生之道。
顺应四时:与自然和谐共处
《黄帝内经》开篇便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段话揭示了养生的核心思想——顺应自然规律,与天地和谐共处。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天万物复苏,阳气生发,此时应早睡早起,舒展筋骨,保持心情愉悦。夏天阳气旺盛,应避免过度贪凉,适当出汗以利于体内湿气排出。秋天万物收敛,阳气渐收,此时应早睡早起,收敛神气,避免过度运动。冬天阳气潜藏,应早睡晚起,注意保暖,避免过度消耗阳气。
生活启示: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快,不少人常常熬夜、饮食不规律,违背了自然规律,导致亚健康状态。我们可以从《黄帝内经》中汲取智慧,调整作息时间,尽量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同时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多吃应季蔬菜水果,少吃反季节食物;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开阔视野,感受自然之美。
调和情志:保持身心平衡
《黄帝内经》认为,情志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过度的情绪波动会损伤脏腑,导致疾病。因此,保持平和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调和情志,是养生的重要原则。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度都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思伤脾、过悲伤肺、过恐伤肾。
生活启示: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大时,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我们可以学习《黄帝内经》,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通过冥想、做瑜伽、练太极拳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同时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精神生活。日常与家人朋友多沟通交流,获得情感支持。
饮食有节:吃出健康好身体
《黄帝内经》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指出饮食要均衡搭配,才能满足人体营养需求。
酸、苦、甘、辛、咸五味对应五脏,五味调和才能滋养五脏,维持身体健康。例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
生活启示:如果人们饮食结构不合理,常常摄入高油、高盐、高糖食物,导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发。我们可以借鉴《黄帝内经》的饮食原则,做到饮食清淡,少油、少盐、少糖;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适量摄入蛋白质,选择鱼、禽、蛋、奶等优质蛋白;粗细搭配,多吃全谷物,补充膳食纤维。
起居有常:规律生活健康常伴
《黄帝内经》强调“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指出规律的生活作息对健康至关重要。
应顺应昼夜节律,白天阳气旺盛,适合工作学习;晚上阴气渐盛,适合休息睡眠。违背昼夜节律,熬夜加班会耗伤阳气,影响身体健康。
生活启示:常常熬夜加班或看电视、玩手机等,导致睡眠不足,影响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适当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未病先防:中医治未病的智慧
《黄帝内经》提出“上工治未病”,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养生防病,通过顺应四时、调和情志、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等方法,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生活启示:现代医学也越来越重视预防医学,我们可以结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早期发现疾病隐患;接种疫苗,有效预防传染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疾病风险因素。
《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代中医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对现代人的健康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顺应自然,调和情志,起居有常,未病先防,活出健康。
(柳州市社会福利院医疗康复科 莫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