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了吃感冒药,头疼了吃止痛片,血压高了用降压药……药像一位“隐形医生”,帮助患者对抗疾病。但药物作用有两面性,一些患者服药后出现胃不舒服、头晕,甚至更严重的情况。
为什么有些药会“伤人”
药物的作用是精准打击疾病,但在治疗过程中偶尔也可能“误伤”健康的人体组织。例如,阿司匹林是常用的退烧止痛药,但它会刺激胃黏膜,长期服用可能引发胃溃疡甚至胃出血。这是因为阿司匹林在抑制体内引发疼痛和发烧的物质(前列腺素)时,也削弱了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抗生素能消灭细菌,但肠道里的“好细菌”也可能会被误杀,导致腹泻、消化不良。
这种“不分敌我”的作用方式是药物副作用的常见原因,有些药物的副作用甚至和它的治疗效果完全无关。例如,某些治疗过敏的抗组胺药会让人犯困,因为这类药物能穿过大脑屏障,顺便影响了神经系统活动。
为什么每个人反应不同
就像有人吃海鲜会过敏,有人却没事,药物反应同样因人而异,这主要和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1.身体代谢差异:每个人分解药物的速度不同,例如,有人吃一片助眠药能睡8小时,有人却需要吃两片才能入睡。
2.年龄影响:老年人的肝脏、肾脏功能下降,药物容易在体内积累;儿童器官发育不成熟,对药物更敏感。
3.药物“打架”:同时吃多种药时,药物之间可能互相干扰。例如,有些胃药和降压药一起服用,可能让降压药效果变强,导致头晕。
如何权衡治病效果和副作用
用药前,医生和患者需要共同评估这个药的治病效果是否大于副作用,需从以下方面考虑:
1.病有多严重?如果是危及生命的疾病(如癌症、严重感染),即使药物副作用大,患者也愿意承受,如化疗可能会掉头发、恶心呕吐,但为了救命,患者通常选择接受。但如果是普通感冒,就不必服用副作用太大的药物,感冒一周左右就能自愈,冒险用药反而得不偿失。
2.有没有更安全的用药选择?例如,高血压患者刚开始通常选择副作用较小的利尿剂,如果效果不好再换其他类型药物。
3.副作用能预防或控制吗?有些药物虽然可能伤胃,但配合护胃药一起服用就能降低风险。
安全用药三步走
把风险降到最低
第一步:做用药“明白人”
1.看懂说明书,重点看“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例如,某感冒药说明书写着“服药后不宜驾驶”,这表明可能引起嗜睡。
2.看病时主动告诉医生正在吃的所有药(包括保健品)、过敏史、肝肾功能情况等,医生掌握完整信息后才能给出安全用药方案。
3.警惕“偏方”陷阱,有人认为“中药纯天然无毒”,但任何药物都有两面性,如一些中药成分(马兜铃酸)可能导致肾衰竭。
第二步:避开常见“雷区”
1.自行加减药量:有人以为“多吃一片好得快”,结果导致中毒;有人怕有副作用而擅自减量,反而让病情反复。
2.混搭危险组合:感冒药+退烧药,很多感冒药已含退热成分,重复吃可能伤肝;安眠药+酒精,相当于双重镇静,可能导致呼吸抑制;降压药+柚子,柚子会干扰药物代谢,可能导致血压骤降。
3.忽视身体信号:如果服药后出现皮疹、呼吸困难、持续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就医,这些可能是严重过敏反应的前兆。
第三步:按时按量服药
1.用药提醒:设置服药闹钟,避免漏服或重复吃。
2.提前分装:将每天的药按时按量提前分装好,尤其适合需要吃多种药的老人。
特殊人群更要谨慎用药
1.孕妇慎用布洛芬(可能影响胎儿),儿童禁用诺氟沙星(可能影响骨骼发育),哺乳期避免含伪麻黄碱的感冒药(可能影响母乳分泌)。
2.慢性病患者可记录日常用药情况,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可以记录每天吃药时间、测量的血压/血糖值、出现的异常情况等,能帮助医生及时调整药物方案。
药物是人类对抗疾病的武器,不能因为害怕副作用而拒绝用药,或盲目吃药忽视风险。科学用药才能在治愈疾病和保护身体之间找到最安全的平衡点。
(柳州市工人医院 王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