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让无数家长闻之色变。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它的身影遍布全球,尤其喜欢在托幼机构、学校和游泳池里“安家”。
一、什么是腺病毒
腺病毒(Adenovirus),直径约90纳米,隶属于腺病毒科,是一个没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1953年,科学家在人类腺样组织(扁桃体和腺样体)中首次发现它的存在。腺病毒的家族庞大,目前已有116个基因型。腺病毒的核心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外壳呈二十面体对称结构,这让它能够抵御外界环境的摧残。比如在56℃高温下,腺病毒能存活30分钟;即使被煮沸到100℃,腺病毒也能坚持2分钟。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让它在游泳池、门把手甚至空气中都能长期潜伏。
二、传播方式
1. 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腺病毒会搭乘飞沫“顺风车”进入新宿主的呼吸道。
2. 接触传播:门把手、玩具、毛巾上的病毒颗粒,只要被新宿主触摸后揉眼睛或摸口鼻,腺病毒就会成功入侵。
3. 粪口传播:感染者的粪便中藏着大量病毒,若处理不当污染水源或食物,腺病毒又能开启新一轮感染。
腺病毒最喜欢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到2岁的宝宝。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托幼机构、学校等密闭环境更是腺病毒的“乐园”。
三、攻击目标
1. 呼吸道感染
普通感冒:鼻塞、咽痛、低热,这些症状可能是腺病毒(如亚型B、C、E)的“杰作”。
重症肺炎:在婴幼儿或免疫力低下者中,腺病毒可能引发致命性肺炎(如亚型7、14、21)。
2. 消化道感染
胃肠炎:腹痛、腹泻、呕吐(常见于亚型40、41),尤其在托儿所中,腺病毒常引发集体腹泻事件。
3. 眼部感染
红眼病流行性角结膜炎:眼红、流泪、畏光(亚型8、19、37),通过游泳池或共用毛巾传播。
4. 其他攻击
膀胱炎:儿童血尿可能与腺病毒(亚型11、21)有关。
在极少数情况下,腺病毒会攻击心脏或神经系统,引发心肌炎或脑炎,这时需要立即住院。
腺病毒的病程通常持续7天至10天,但重症患儿可能发热长达2周至3周。不过别担心,大多数孩子都能自愈,只有3%~10%的患儿需要住院补液。
四、如何发现腺病毒
要确认腺病毒的存在,传统血常规检测会显示类似细菌感染的白细胞升高,这常让家长误用抗生素。其实最精准的方法是:
1. 核酸检测:采集鼻咽拭子用PCR技术检测,灵敏度超90%。
2. 抗原检测:快速但准确性稍低,适合急诊筛查。
3. 病毒培养:虽然耗时,但能确定具体型别。
抗生素对腺病毒完全无效,盲目使用只会扰乱肠道菌群,反而延长病程。
五、如何应对腺病毒
目前还没有针对腺病毒的特效药,但聪明的家长可以这样做:
1. 发热管理:体温>38.5℃时服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配合温水擦浴。避免捂汗,这可能导致高热惊厥。
2. 防脱水:口服补液盐(ORS)比白开水更有效,能补充丢失的电解质。
3. 呼吸道护理:1岁以上儿童可喝蜂蜜水缓解咳嗽,婴儿可用生理盐水雾化。
4. 饮食调整:腹泻期间选择低乳糖饮食,如米汤、苹果泥,避免高糖高脂食物。
对于早产儿或免疫缺陷儿童,医生可能会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但普通患儿只需居家观察。
六、如何预防腺病毒
1. 个人防护:教会孩子“内-外-夹-弓-大-立-腕”七步洗手法,尤其在如厕和进食前。
2. 环境管理: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玩具,教室每天通风3次,每次半小时。
3. 隔离措施:发热患儿应居家休息,症状消失48小时后再返校。
4. 高危场所规避:腺病毒流行期避免带婴幼儿去游泳池、游乐场等密闭场所。
尽管科学家正在研发疫苗(美国已有口服活疫苗),但短期内预防仍靠上述措施。
七、给家长的特别提醒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症状,请立即就医:
持续高热>3天伴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婴儿>50次/分,儿童>40次/分);尿量减少、眼眶凹陷等脱水征象;抽搐、意识模糊等神经系统症状。
腺病毒是自限性病毒,过度焦虑反而影响判断。保持冷静观察,必要时及时求助专业医生,才是最佳的应对策略。
(柳州市人民医院儿科 邵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