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3月13日

“最科技”的树:融入工业化思维的洋紫荆

复壮后的“洋紫荆树王”开出一树繁花。(资料图片,由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提供)

露塘苗木基地,水肥一体化培育高质量洋紫荆苗木。

工人对二级分枝培育的洋紫荆进行抹芽。

扫一扫,观看相关视频。

○○全媒体记者 刘心蕊 陈粤

春日的柳州,处处花海如霞似锦。近年来,我市倾心守护“洋紫荆情怀”,通过科技手段突破传统育苗瓶颈,在洋紫荆培育中融入工业化思维,不仅实现了从地苗到容器苗、矮化盆栽等技术升级,更以太空育种、多花色种植等“黑科技”推动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国造林绿化与生态保护提供了“柳州方案”。

百年“树王”的重生

3月7日,在广西胸科医院,一棵高大的洋紫荆树静静伫立在围栏旁,它枝干粗壮、树皮布满皱褶,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古树名木调查保护工作组副组长吴聚雁说,这就是柳州的洋紫荆“树王”,它是市区树龄最高的洋紫荆,估测树龄接近100岁,也是柳州唯一登记在册的洋紫荆准古树。守护它,就是守护柳州人的“洋紫荆情怀”。

吴聚雁抚摸着树皮,分享起这棵古树的故事。

2014年7月,柳州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古树调查,胸围2.16米、树高11米、冠幅9米的洋紫荆“树王”被发现了!“我们查阅资料发现,这里原来是1926年成立的广西林木试验场,从外地引种栽下了洋紫荆,我们推测树龄约90年。”当时,身为调查小组成员的吴聚雁和同事们都很兴奋。

2018年,这棵准古树有了身份牌,挂上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古树名木保护牌”,编号后四位是“1188”。

时间到了2020年,由于生长环境限制,“树王”的健康状况堪忧,树高、冠幅都有所下降。拓宽树池、防治白蚁、土壤改良、树体清腐……历经2020年和2021年的两次“复壮”,2022年的花季,“树王”开出了一树繁花。

“前几天,我们发现‘树王’长出了花苞!”吴聚雁轻轻拉下一根枝条,枝头新生的花苞已悄然探头,充满生机。

据介绍,在弯塘路、鱼峰公园、柳机生活区等地,还有树龄在40年至50年的洋紫荆树。

苗木基地的工业化转型

当天,记者走进市河东苗圃管理处露塘苗木基地,一棵棵苗木间隔整齐地排列着,长势良好。“这里就是苗木的‘生产线’。”市河东苗圃管理处生产科科长覃艳说,近年来,该处致力于打造洋紫荆标准化生产体系与品牌,通过培育高质量苗木赢得市场认可。

作为市林业和园林局高质量育苗示范基地,露塘苗木基地已将苗木供给到广西以及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去年底,基地购入1.5万棵洋紫荆树苗,计划培育后投入市场,有的树苗早早就被客户预定了。

行走间,记者注意到这些洋紫荆树苗有些特殊。抬头看,树苗高度一致、树形饱满;低头看,根部有黑色“外衣”包裹,如盛在容器里,还有细长的管道接入其中。

“树怎么长得那么‘标准’?根部的‘衣服’是什么?管道发挥了什么作用?”面对记者的一连串疑问,露塘苗木基地主任蒙毓佳一一解答。

“入手树苗后,我们统一在树干2.2米高的地方进行截断,同时将生长在树冠内部的内膛芽抹除,让营养集中在侧芽上,这样可以更好地培育二级分枝,让树形更饱满。”蒙毓佳表示,近两年为了实现苗木标准化培育,他们将地栽转变为如今的种植模式。

蒙毓佳说:“黑色的‘衣服’是控根器,通过将土球包裹,让根系在内部生长,不深入土地,既避免了地栽模式下苗木出土对根系的破坏,让树苗更高效出圃销售,还可缩短再次栽种的养护和恢复周期。”

据介绍,苗木通过接入管道进行水肥一体化管理,可定时定量控制水肥供应,把控苗木长势。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拓宽市场,露塘苗木基地在销售渠道上积极求转型,搭上网络“快车”,向“线上”要动能。基地工作人员既是苗木养护者,又当电商“客服”,在苗木销售电商平台和客户直接对接需求,向市场精准供应。

工业与自然共生

为适应城市绿化与文旅发展的需求,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研发盆栽洋紫荆栽种技术,打造出“一树多色、花团锦簇”的观赏新形态,通过科技改变了洋紫荆的观赏场景与观赏体验。

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洋紫荆属于乔木,较高,不方便市民近距离观赏。在经过控温、嫁接、控水等技术措施后,成功实现了洋紫荆矮化和多花色种植栽培,洋紫荆植株高度可控制在1.6米至2米,观赏性更强。2022年,第一批盆栽矮化洋紫荆顺利绽放。盆栽矮化洋紫荆不仅可以随意移动,还可用于室内装饰。

2023年,市园林科学研究所通过航天育种技术,将洋紫荆种子送入太空。历经半年太空之旅后,种子返回柳州并成功发芽。经过精心养护,原本仅30厘米高的太空洋紫荆树苗已长至1.6米至3.3米不等。随后,15株“天选之种”成功移植户外,未来洋紫荆或以盆栽形式走进千家万户。

洋紫荆育苗有科技助力,既提高了育苗效率和质量,还降低了劳动强度和成本。同时,我市还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将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到城市绿化和造林绿化中,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油茶+N”复合种植——在油茶林间套种闽楠等珍贵树种,利用无人机测绘和遥感技术规划种植密度,实现“一地双收”,亩产值可观;土壤修复技术——针对工业遗留污染地块,运用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技术修复土壤,为造林绿化腾挪空间……科技的身影随处可见。

我市以工业为根、以工业为荣,不仅以工业化思维将“一碗粉”推向了世界食客的餐桌,“一朵花”也沿袭了柳州的工业基因多元“绽放”,并以批量化、规模化、市场化的方式发展。

在柳州,你知道“最赚钱”的树是什么吗?敬请关注本报的后续报道。

记者手记:

柳州,这座水清岸绿的生态宜居之城,以工业构筑血肉,又对自然有着深深的情怀。

从古树复壮到家庭盆栽,从容器苗生产到复合种植,柳州用科技重新定义“人与树”的关系。在柳州,生态不仅是风景,更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柳州有着可量化、可复制、可持续的经验,且未来可期。

--> 2025-03-13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41842.html 1 “最科技”的树:融入工业化思维的洋紫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