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气温逐渐升高,雨水丰富,野生蘑菇进入快速生长期,这时也是食用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毒蘑菇种类繁多,全世界已知的毒蘑菇超过1000种,我国已报道的毒蘑菇约100种。在我国,对公众健康威胁较大的蘑菇中毒类型有4种,分别为肠胃炎型、肝脏损伤型、溶血型和神经精神型。
在此提醒广大市民,不要采摘野生蘑菇,不要购买不认识的蘑菇,不要食用有毒的蘑菇,多种蘑菇混合的菜品要谨慎食用。
毒蘑菇危害榜
1. 致命鹅膏(白毒伞)
损害类型:急性肝损害型(剧毒)
识别要点: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靴(菌托)。
生长环境和分布:该品种常生于壳斗科等阔叶树林地上,是每年出现较早的剧毒蘑菇。在广东、广西和福建南部等地出现在2月至5月的南风天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出现在5月至8月。
2. 古巴裸盖菇
损害类型:神经精神型(致幻)
识别要点:古巴裸盖菇中等大小,菌盖中央近白色、黄褐色至红褐色,菌褶暗灰色至暗紫褐色,菌柄上部具菌环。各部位损坏后会变蓝色。
生长环境和分布:古巴裸盖菇常生于牛粪上,偶尔生于甘蔗渣等腐殖质上或腐殖质高的地上。分布于我国华中、西南和华南地区,主要为湖南、贵州、西藏、广东、广西等省区。出菇时间为2月至6月和10月至11月,在某些地区偶尔8月份也能见到。
3. 日本类脐菇(毒侧耳、月夜菌)
损害类型:胃肠炎型(有毒)
识别要点:形似侧耳,在东北地区菌盖橙黄色或肉桂色,在南方菌盖蓝紫色,菌褶夜晚发荧光。
生长环境和分布:常生于山毛榉等枯树或倒木上。在南方主要出现在春季或秋冬季,在东北主要出现在夏秋季。在广西、贵州、云南、福建、湖南等地出现在3月底至5月初或9月至12月;在吉林6月末至10月出现。
4. 大青褶伞(青褶伞、铅绿褶菇)
损害类型:胃肠炎型(有毒)
识别要点:大青褶伞大小为中等至大型,菌盖披褐色鳞片,菌褶成熟后呈铅绿色,菌柄上部具一类似戒指的菌环。
生长环境和分布:大青褶伞可生长于草坪上、菜地里、荒地、锯末堆上甚至是垃圾堆旁,是离人们生活区域较近的一类毒蘑菇。该菇分布于我国华南、华东、华中、西南、华北南部的众多省份。一年四季均可生长,具体时间为3月至12月(惊蛰至大雪期间)集中出现在6月至10月(芒种至寒露期间)。
食用蘑菇中毒的症状
毒蘑菇所含的毒素较复杂,或因生长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异。毒蘑菇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误食毒蘑菇,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症状。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一旦误食毒蘑菇,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首先,立即呼叫救护车,在等待救护车期间,可为中毒者加盖毛毯保温;其次,中毒者可尝试催吐,让其服用大量温盐水,然后用手指刺激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吸收,但孕妇和昏迷者慎用;最后,保留食用过的剩余蘑菇样本,以便医生查明中毒原因。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对于食用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及时就医是关键。
预防措施
1. 不采摘。目前尚无简易科学的方法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市民在野外游玩期间,不管是山上还是路边草丛中的野生蘑菇,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而采摘。
2. 不购买。切勿在路边摊购买个人采摘售卖或来历不明的野生蘑菇,对于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3. 不食用。要避免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关键在于不食用来历不明野生蘑菇,别贪一口鲜而不顾生命安全。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在外用餐或旅游期间都不要食用加工或直接烹饪的野生蘑菇,学校食堂、集体食堂等禁止加工烹饪野生蘑菇,防止群体性中毒事件发生。
(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叶显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