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妇科诊室,有不少女性朋友因为体检发现多囊卵巢而前来就诊。其实,超声提示的多囊卵巢状态并不是妇科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是超声检查下的卵巢形态,称为多囊卵巢状态,20%至30%的正常生育期女性可有多囊卵巢状态表现。因此,不需要将多囊卵巢与内分泌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画等号。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之一,在我国育龄期女性中患病率为5.6%至7.8%。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可管可控的,患者可以在医师团队的指导下进行多方位管理治疗。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
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需要满足一定的诊断标准,诊断的必备条件是有月经改变,例如,月经稀发、月经周期35日至6个月、闭经(月经周期超过6个月),也有少数女性表现为不规则出血或月经频发甚至无规律性。
存在以下两个条件之一可以诊断:一是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如不同程度的身体多毛、痤疮或高雄激素血症;二是超声表现为多囊卵巢状态,具体为卵巢内直径卵巢数目大于等于12个或卵巢体积大于等于10毫升。在此基础上必须排除其他可能引起高雄激素和排卵异常的疾病,如卵泡膜细胞增殖症、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分泌雄激素的卵巢肿瘤等。
多囊卵巢综合征属于慢性内分泌和代谢紊乱疾病,患者往往同时存在胰岛素抵抗、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皮肤高雄激素状态、焦虑抑郁状态等,部分患者肾上腺分泌功能异常,出现雄激素过多,可导致痤疮多毛、排卵障碍和代谢异常,同时造成远期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子宫内膜癌发生几率升高,威胁女性身心健康。且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合并肥胖(体重指数BMI大于等于28)比例较高,以腹型肥胖(腰围大于等于85厘米或腰臀比大于等于0.85)为主,这部分患者因个人形象改变以及月经紊乱和生育障碍而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
首先需要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这是综合治疗的基石。对于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应鼓励科学饮食和合理运动,以减轻体重和改善中心性肥胖,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睾酮水平,从而恢复排卵及生育功能。
饮食干预方面,可以采用低热量、高纤维的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运动疗法目标是每日进行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150分钟至300分钟的中强度运动或75分钟至150分钟的高强度运动,加上每周2次力量训练。研究表明,体重减轻5%至10%就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药物治疗的目标在于调节月经周期及降低血雄激素水平,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保护子宫内膜。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及个体需求,选择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孕激素后半周期疗法或雌孕激素序贯治疗。肥胖或胰岛素抵抗患者可采用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等,通过降低血胰岛素水平达到纠正高雄激素状态,改善卵巢排卵功能,提高促排卵治疗效果。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可以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在生殖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促排卵治疗助孕。仍然不孕的患者可选择到生殖医学中心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治疗。也可以采用中医专药治疗、针灸促排、穴位埋线等辅助配合治疗。而暂时没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或已完成生育计划的患者,也需要重视月经周期的调节,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使子宫内膜能定期剥脱,降低子宫内膜增生甚至子宫内膜癌变的风险。
多囊卵巢综合征并不可怕,关键是正确认识它,进行综合治疗及长期管理。治疗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一般由多学科医师团队,如妇科、内分泌科、营养科、中医科组成多学科联合诊疗团队,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可进行人体营养成分分析,针对体重指数(BMI)、营养状态、胰岛素抵抗程度、体重管理、中医穴位治疗减重等多重有效管理措施,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开导,树立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在医师的指导下战胜疾病。
(柳州市人民医院 杨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