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在中医中被称为“肺胀”,其病因多与长期慢性肺病迁延不愈相关,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患者常表现为胸中胀满、咳喘上气,活动后尤为明显,严重者可见面色、唇舌发绀,心慌浮胀等症状。其病位主要在肺,但也涉及心、脾、肾等脏腑。
一、慢阻肺的病因病机及病程
慢阻肺的病因病机,包括了内因与外因。内因由久内伤、久咳、久喘、久哮、支饮(渗出性心包炎)、肺痨迁延失治导致痰浊潴留,壅阻肺气,影响气之出纳失常日久,气阴耗伤,成为发病基础;且病久肺虚,内有郁结之痰导致肺气郁闭,以致血行无力导致痰瘀互结肺、滞留于心。外因则为感受外邪,患者肺虚久病导致卫外不固,在六淫外邪(生物、气候、刺激性理化因子)反复乘袭的情况下,诱使本病发作,以致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慢阻肺的病程可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急性加重期指患者的呼吸系统症状突然加重,超出日常变异范围,并需要调整药物治疗,表现为呼吸困难且加重、咳嗽加剧、痰量增多甚至痰液变为脓性。而稳定期则是指患者的症状相对稳定,病情基本恢复至急性加重前的状态,呼吸困难和其他症状不会显著恶化。
在中医治疗中,急性加重期应以“治标为急,先安正气”为原则,而稳定期则注重“治本缓图,邪正兼顾”。饮食调摄在这两个阶段均有重要作用。
二、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忌食发物
什么是发物?老百姓所认为的发物大多是味厚、辛辣之物,能诱发或加重某些病症。传统中医所说的发物,是指容易动风生痰、发毒助火,而诱发旧病宿疾、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容易导致慢阻肺病情加重的食物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发风”类,如鸡、鸟、鸡蛋、猪头肉、竹笋等,这些食物具有升发散气的作用,可能会导致邪毒走窜,加重咳喘症状。
二是“发热、发燥”类,如烟、酒、葱、韭菜等,能助热动火、伤津劫液,热证明显者应避免食用,尤其是高血压患者。
三是“发冷”类,如冬瓜、四季豆、莴笋等,多具寒凉润利之性,脾胃虚弱者食之易损伤阳气,影响脏腑运化。
四是“湿热”类,如糯米、醪糟、牛奶、肥肉等,容易助湿生痰,使病情加重。
五是“动血”类,如羊肉、肉桂、菠菜、烧酒等,具有活血伤络之效,可能导致血液外溢。
三、慢阻肺稳定期的饮食调摄
从中医角度讲,在慢阻肺稳定期,六淫外邪已经驱散,多以脏腑的虚损为主,以肺脾肾虚损为多见,稳定期的饮食调摄应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调整。
1. 肺肾气虚者多见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活动后气促、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或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等表现。
此类患者适宜食用补肺肾、益元气的食疗方,如蛤蚧人参粥(蛤蚧1对、生晒参100克、米100克),能补肺肾、平虚喘;淮山枸杞粥(淮山50克、枸杞20克、米100克),有助于补肾益精;水晶桃(核桃仁500克、柿霜饼500克),可益气润肺,纳气平喘。
2. 若患者表现为心肾阳虚,如心悸、喘咳、咳痰清稀、面浮、下肢浮肿、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等,则可选择温阳散寒、养心益肾的食疗方,如羊肉汤(带骨羊肉500克、黄豆100克、当归10克、党参20克、黄芪30克、枸杞20克、大枣6枚、老姜60克),能温补阳气、强健心肾。制作方法为:将羊肉洗净切块,与药材共煮,慢火炖煮至汤汁浓稠,每日分次服用,以增强体质,减少病情反复。
慢阻肺的治疗与调养需长期坚持,合理的饮食调摄可在中医整体调理的基础上改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减少急性发作的频率,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慢阻肺患者的饮食调摄需根据病程阶段及个体体质进行调整。急性加重期应避免发物,稳定期则宜健脾补肺、益气固本,以减少急性发作,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订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以更好地控制病情,改善预后。
(柳州市中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 蒋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