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医院接收了一名在车祸中遭受严重伤害的患者。患者不幸发生了骨盆粉碎性骨折,其中碎裂的骨骼刺破了腹腔内动脉,导致大量内出血,止血工作异常困难。尽管进行了积极的输血治疗,但患者的血压一度降至正常成年人的四分之一,生命危在旦夕。面对这一紧急状况,医院的医疗团队迅速携带REBOA(球囊阻断导管)设备出动,并在转运途中争分夺秒,及时应用REBOA技术对患者进行了救治,将患者抢救成功。
REBOA(Resuscitative Endovascular Balloon Occlusion of the Aorta),通常亦称作复苏性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术,它是一项针对血管内主动脉血流进行阻断的高效技术。对于大众而言,REBOA技术或许还较为陌生,本文旨在介绍这一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
哪些情况下可以使用REBOA
复苏性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术,其命名直接体现了其操作原理及目的。简而言之,该技术是在“主动脉”内实施的,主动脉是血液从心脏输出至全身各组织器官的主要通道,通过在主动脉内扩张“球囊”,能够有效地减少主动脉下方的血液供应,从而实现对特定区域出血的控制。具体而言,当“肋骨”下方的出血无法通过常规方法(如压迫、包扎等)得到有效控制时,REBOA便成了一种可行的救治手段。在疾病谱中,这一技术可应用于多种因外伤导致的腹腔内出血情况,如肝破裂、脾破裂、骨盆骨折等。此外,对于产科中常见的大出血病例,REBOA同样展现出了显著的救治效果。
REBOA可以在医院外实施吗
REBOA技术最初诞生于极端且充满挑战的战场环境。这一创新性的医疗手段最早是由美国的随军外科医生在1954年首次提出的。当时,他们在战场上面对因战伤导致的严重出血伤病员,为了迅速有效地控制出血情况,采用了在腹主动脉处插入球囊并进行扩张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REBOA技术经过数十年的不断研究和改进,已经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如今REBOA技术已成为四大核心支柱技术之一。首先,REBOA操作相对简单,REBOA技术在实际操作中与临床常见的穿刺置管操作存在诸多共通点,便于急救医师迅速熟悉并掌握。此外,REBOA技术所需设备简洁且便于携带,操作完成后,REBOA设备可直接放在病床上,不占用救护车空间。因此在未到达医院前实施REBOA操作,从技术层面而言是切实可行的。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卫生条件和医疗资源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对于那些遭受严重创伤的患者来说,他们往往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在被送往更高级别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一段相对较长的转运时间。在这种情况下,REBOA技术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转运时间过长而带来的风险和压力,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因此,推广和应用REBOA技术,对于提高我国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水平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REBOA有哪些风险
当主动脉内的“球囊”开始逐渐膨胀,主动脉下方的血流显著减少,原本无法控制的出血情况得到缓解,然而,这也意味着在“球囊”的下方,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都不可避免地遭受了严重的缺血状态。当主动脉内的“球囊”开始收缩,原来缺血的组织恢复血供,原先缺血组织的代谢“毒物”也会加入循环,诱发二次损伤,严重者可出现心跳骤停。
REBOA技术就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紧急的医疗情况下,尤其是在患者生命垂危时,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技术需要医生具备高超的技能和精准的判断力,以便在患者生死攸关的时刻进行果断的操作和艰难的取舍。REBOA的应用不仅考验着医疗团队的专业素养,还涉及伦理和道德的抉择,因为每一次使用都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既有可能挽救一个生命,也有可能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因此,REBOA的使用必须在充分评估患者状况和风险的基础上进行,确保在最需要的时候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柳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黎俊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