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又称为“震颤麻痹”,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常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还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情绪和行为改变等问题。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由于帕金森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老年人会在发病初期误将帕金森病当作“老年病”或体力减退等,从而延误就医,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随着病情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也给社会和医疗带来了巨大负担。因此,了解帕金森病的症状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帕金森病的病因
帕金森病的病因目前仍不明确,年龄老化、生活环境、化学制剂、遗传等都有可能是帕金森病的致病因素。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大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无法产生足够的神经递质—多巴胺。而多巴胺是通过调控大脑的运动功能来控制肌肉活动,因此,缺乏足够的多巴胺就会产生各种活动障碍。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
1.运动症状:①静止性震颤:拇指与食指“搓丸样”动作,安静时出现,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常为帕金森病的首发症状。②动作迟缓:僵冻现象,运动迟缓及运动幅度减小,起步困难,小碎步,动作缓慢,行走时双手摆动幅度小。③肌强直:肌强直表现为伸肌屈肌张力均增高,称为“齿轮样强直”;书写困难,所写的字越写越小,称为“小写症”;面部表情较少,称为“面具脸”。④姿势步态异常:头部及躯干前倾,四肢微曲,可呈现特征性的猿猴姿势,重心前移,呈“慌张步态”。
运动症状起病隐袭,缓慢进展,逐渐加重,症状常自一侧上肢开始逐渐波及同侧下肢再到对侧上肢及下肢,呈“N”字形进展,25%至30%病例自一侧下肢开始,两侧下肢同时开始者极少见。
2.非运动症状:①感觉障碍:早期可能出现嗅觉减退,疾病的中晚期伴有肢体麻木、疼痛;②睡眠障碍:易醒,夜间多梦,白天睡眠过多,伴大声喊叫和肢体舞动;③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便秘、多汗、尿频、尿急、排尿困难、体位性低血压等;④精神障碍:伴有焦虑、抑郁、记忆力减退。最多见的精神障碍是视觉出现幻觉,即幻视。
帕金森病的治疗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用药原则是以达到有效改善症状、避免或降低不良反应为目标。治疗的药物包括吡贝地尔、普拉克索、苯海索、恩他卡朋、托卡朋、司来吉兰等。
2.手术治疗: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适用于早期药物治疗疗效明显,而长期治疗的疗效明显减退,或出现严重的运动波动或异动症的中晚期患者。手术方法主要包括神经核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BS,俗称“脑起搏器”)。
3.康复治疗:可根据不同的运动障碍进行相应的康复或运动训练。包括松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姿势及步态训练等。
4.心理支持治疗:很多帕金森病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药物治疗的疗效,因此,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抗焦虑抑郁、改善睡眠等药物治疗,可能达到更加满意的治疗效果。
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1.坚持锻炼:平时适当运动,保持每天都能进行中等强度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即使病情到了中晚期,也要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肢体拉伸动作。
2.饮食管理:饮食清淡,营养均衡;避免治疗药物与膳食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少吃高脂肪食物;适量食用橄榄、坚果、花生、豆类等食物,可以预防或减轻患帕金森病的风险。
3.保持乐观心态,重拾生活信心,保持一天的精神处于良好状态,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4.避免接触重金属或化学制剂等有害物质。
5.遵医嘱按时服药,不擅自调药或停药。
6.注意日常安全:家中安装防滑垫、扶手等设施,减少跌倒风险。对于晚期患者,加强日常生活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柳州市工人医院 唐友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