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体检中,李先生的血糖水平被检测出超过了正常阈值。李先生前往内分泌科就诊,经过全面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糖耐量试验等系列检查,结果显示李先生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高于正常水平,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医生表示,其病情属于典型的糖尿病前期状态,意味着存在潜在风险,可能会进展为糖尿病,应给予重视,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遏制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认识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过渡阶段,表现为轻度的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6.1mmol/L、<7.0mmol/L,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mmol/L)或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7mmol/L,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mmol/L、<11.1 mmol/L)。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前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很容易被忽视。但这也是一个无声的警告,提醒患者的生活方式可能需要做出调整。定期进行血糖检测,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步骤。此外,健康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以及减少压力等都是预防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的有效方法。
建议35岁及以上、超重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个体每年进行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可使用便携式血糖仪,有助于追踪餐前和餐后的血糖变化。
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
对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的一项为期3年的随访研究显示,坚持生活方式干预,有45%的个体血糖恢复至正常水平,38%的人保持在糖尿病前期状态,仅有17%的人进展为糖尿病。相比之下,未接受干预的组别中有60%的人发展为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人群接受适当的生活方式干预,可延缓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相关研究中,生活方式干预推荐受试者增加蔬菜摄入量,减少酒精和单糖的摄入量,鼓励超重或肥胖的受试者减轻体重,增加日常活动量(每天进行至少2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
另一研究显示,生活方式干预推荐个体化饮食和运动指导,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和抗阻锻炼,目标是体重减少超过5%,脂肪摄入量小于总热量的30%,平均随访7年,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下降了43%。
生活方式干预的方法
1. 合理饮食
低升糖指数饮食,采用全谷物(燕麦、糙米)、豆类替代精制米面,减少血糖剧烈波动。膳食纤维优先,每日摄入25克至30膳食纤维,如绿叶蔬菜、菌菇、奇亚籽等,有助于延缓糖分吸收。选择优质蛋白和健康脂肪,如鱼类、豆制品、坚果等,使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同时还需警惕“隐形糖”,避免食用含糖饮料、糕点,食用加工食品前注意查看营养成分表中的“添加糖”。
2. 适量运动
有氧、抗阻双管齐下,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配合每周2次力量训练,如深蹲、使用弹力带,可提升肌肉葡萄糖摄取能力。碎片化运动也有效,每坐30分钟起身活动3分钟,餐后散步15分钟可降低餐后血糖峰值20%。
3. 体重管理
研究证实,体重减少5%至7%即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关注腰围,若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提示内脏脂肪超标,需优先减脂。
4. 保证睡眠
睡眠是被忽视的代谢调节器,保证每天7小时优质睡眠,睡眠不足6小时会升高皮质醇,加剧胰岛素抵抗。另外,每日进行10分钟冥想或深呼吸练习,可降低压力激素对血糖的影响。
5. 戒烟限酒
吸烟者糖尿病风险增加30%至40%,戒烟一年后可降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同时,限制每日酒精摄入量。
药物干预
对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采取药物干预治疗策略,旨在延缓或预防糖尿病的发展。这种治疗策略通常涉及使用特定的药物来调节血糖水平,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由糖尿病引发的其他健康问题。药物干预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降低长期医疗成本。需要强调的是,糖尿病前期的药物干预治疗必须在内分泌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