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李斌
在本报昨日06版《建筑垃圾该何去何从?》的报道中,记者通过采访市民和行业人士,了解目前市民在自主清运建筑垃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存在的混倒混放乱象。面对“顽疾”,基层部门和执法人员在处理时又面临什么难点?我市城市管理部门是否已有应对方法?国内其他城市是否有“他山之石”可供借鉴学习?记者为此进一步采访。
清运背后还有哪些问题待解决
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部分城区在无物业管理的区域内设置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但由于市民随意丢弃垃圾后不支付清运费用、监管有困难等原因,建筑垃圾清运“顽疾”非但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临时堆放点反而逐步变成卫生死角。
“目前,在一些开放式小区和无物业管理的小区,有的居民随手丢下建筑垃圾就走了,社区又无法实时监督。垃圾堆积一定量后,最终还是由社区、街道出资清运。”我市一社区相关负责人透露,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绝大多数无人认领的建筑垃圾都是由基层部门“买单”清理,有的街道社区清运资金压力大,导致垃圾越积越多,引得居民频频投诉,“事实上,基层部门也在寻找解决方案,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
除了费用问题外,末端清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筑垃圾是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的总称,前三者消纳场都能接收,但拆除垃圾如水泥块等,目前在我市仍没有完善的处理渠道。
“有的消纳场经过垃圾回填后,要转为农作物用地,如果堆放水泥砖块、装饰装修材料等垃圾,地面上就不能种植农作物。”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市尚未建成建筑垃圾下游处理配套项目,有部分消纳场不愿接收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这就导致垃圾“只产出不消化”,一些“野马”车队就选择随意倾倒。
如何避免日常管理“只堵不疏”
市水上综合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可参照目前我市生活垃圾分类亭建设的经验,在旁边新增建筑垃圾堆放点,安排专职人员监督,市民丢弃建筑垃圾需缴纳一定处理费用,由执法部门请有资质的车辆运输清理;而在一些无人值守的堆放点,可以利用城市现有物防资源,通过视频AI技术实现精准识别,找到随意丢弃建筑垃圾的市民。此外,针对“野马”车队随意倾倒建筑垃圾的现象,建议提高处罚力度。
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局了解到,2024年,我市通过自主排查和卫星影像解译,结合AI技术,梳理出全市范围内建筑垃圾违法违规倾倒点259处,均已第一时间进行整改。
“全市执法部门都在加强建筑垃圾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管理工作,为规范建筑垃圾管理秩序、消除偷拉乱倒现象,市城市管理局建立建筑垃圾处置联单管理制度,由生产单位、运输企业、消纳单位三方联动处置,形成闭环管理。”市城市管理局市容科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已经完成立项招标,有望进一步完善垃圾处理产业链条。
是否有“他山之石”值得借鉴
国内其他城市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记者通过网络查询到各地处置建筑垃圾的做法。
例如,长三角地区部分城市探索公共服务新模式,在城市无物业管理区域或乡镇,以地方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政企之间需要进行明确的职责界定,建立完善责任、权力、任务三张清单,实施合法合规的委托程序,避免产生越界或怠政等风险。
又如,四川成都通过社区与回收企业共建“垃圾银行”,按照银行“储蓄”模式,激励和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回收企业对每次投送垃圾进行专业分类回收,并将相关数据信息和分类意见反馈给投送居民,通过“回收—分类—投送—反馈—再回收”的闭环模式,增强居民对垃圾分类回收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