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出生时即存在的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在胚胎期由于心脏发育异常导致,是儿童最常见的先天畸形之一,约占所有出生缺陷的三分之一。根据病情复杂程度分为:简单型,如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等;复杂型,如法洛四联症(TOF)、大动脉转位(TGA)、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HLHS)等。
为什么会发生先天性心脏病
1. 遗传因素
①约10%~15%与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综合征)或基因突变相关。
②父母一方有先心病,后代患病风险增加3%~5%。
2. 环境因素(孕期暴露)
①病毒感染:孕早期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
②药物、毒素:抗癫痫药(如丙戊酸)、酒精、烟草、辐射。
③代谢疾病:孕母糖尿病、苯丙酮尿症等控制不佳。
④营养缺乏:叶酸摄入不足可能增加风险。
3. 其他因素:高龄妊娠、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等。
如何早期识别常见症状
1. 新生儿及婴幼儿期
①紫绀(青紫):口唇、甲床发紫(尤其哭闹时),提示复杂型先心病。
②呼吸急促:吃奶费力、易呛咳,呼吸频率>60次/分。
③发育迟缓:体重增长缓慢,活动后易疲劳。
④反复肺炎:因肺部血流异常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2. 儿童期
①运动耐力差,跑步、爬楼梯时气喘或蹲踞(法洛四联症典型表现)。
②胸痛、晕厥(严重心律失常或血流梗阻)。
注意:部分轻型先心病(如小房缺)可能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
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方法
1. 初步筛查
①产前超声:孕18周至24周胎儿心脏超声可发现畸形。
②出生后听诊:心脏杂音是常见线索,但杂音强度与病情严重程度不直接相关。
2. 确诊检查
①超声心动图:无创、无辐射,可明确心脏结构异常类型和程度。
②心脏CT/MRI:评估复杂畸形或血管走向。
③心导管检查:直接测量心腔压力及血氧饱和度,用于术前评估。
治疗策略:从药物到手术
1. 保守治疗
①药物控制:前列腺素E1,维持动脉导管开放(依赖动脉导管生存的复杂畸形);利尿剂、强心药,改善心力衰竭症状。
②定期随访:部分小缺损(如<5mm的房间隔缺损、部分室缺)可能自愈,需动态观察。
2. 介入治疗(微创)
①封堵术:通过导管植入封堵器,适用于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
②球囊扩张:解除肺动脉瓣或主动脉瓣狭窄。
3. 外科手术
①根治手术:如不宜施行介入封堵治疗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大动脉调转术等,具体手术适宜年龄需个体化。
②姑息手术:严重患儿先行分流术(如Blalock-Taussig分流),改善缺氧后再二期根治。
4. 术后管理
①长期抗凝(机械瓣膜置换者)。
②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口腔治疗或手术前需使用抗生素)。
③定期评估心功能及生长发育。
日常护理与注意事项
1. 喂养与营养
①少量多餐,选择高热量配方奶(心力衰竭患儿需限制液体量)。
②紫绀型患儿需保证充足水分,避免血液黏稠度增高。
2. 预防感染
①按时接种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尤为重要)。
②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3. 运动指导
①轻型患儿可正常活动,复杂型需避免剧烈运动。
②术后儿童需根据心功能评估制订运动计划。
预后与随访
1. 轻型先心病:及时治疗后,多数可正常生活,寿命与常人无异。
2. 复杂型先心病:随着手术技术进步,90%以上的患儿可存活至成年,但需终身随访。
3. 关键点: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核心,延误可能导致不可逆心肺损伤。
常见误区
误区1:“先心病必须立刻手术”→部分小缺损可能自愈,需由专科医生评估手术时机。
误区2:“手术后就能完全治愈”→复杂型先心病术后仍需长期监测心功能,部分需多次手术。
误区3:“先心病孩子不能运动”→多数术后儿童可适度运动,但需个体化评估。
先天性心脏病并非“不治之症”,通过产前筛查、出生后早期诊断及多学科协作治疗,绝大多数患儿可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家长需避免过度焦虑,但务必重视定期随访,与心脏专科医生密切配合,为孩子筑起健康成长的“心”防线!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儿童外科 李世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