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张威 杨好好
预付款消费后,遭遇商家突然闭店停业,还涉及“职业闭店人”的操作,消费者该如何维权?相关部门又会如何处置?8日,记者就市民关心的一些问题继续进行走访。
1.处置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有法可依
去年7月1日,我国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对预付式消费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予以明确,如:经营者以收取预付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与消费者订立书面合同,约定商品或者服务的具体内容、价款或者费用、预付款退还方式、违约责任等事项。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台《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对恶意变更法定代表人、转移资产以逃避债务的行为,可撤销其登记或备案,并对相关责任人实施3年内禁入市场的限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即将从今年5月1日起实施。广西众维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歆介绍,《解释》是针对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的情况出台的法律解释,也是规范和约束、处理预付款模式经营者的责任,限制“职业闭店人”操作的法律条款。
同时,《解释》还明确了经营者即使“名不符实”也不能不负责任,同时也防止“职业闭店人”通过帮助不良商家变更公司法人、转让财产、转让店铺等方式逃避赔偿责任。有些条款还约束经营者的相关行为,限制“职业闭店人”操作的空间,并明确公安机关介入的情况,依法严厉打击收费后恶意逃避责任的行为。
2.我市有关部门打击“职业闭店人”行为
记者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预付式消费问题主要集中出现在美容美发、健身、装修及教育等行业,且问题集中在店铺或公司关闭停业后,消费者拿不回预付的资金、享受不到约定的服务。
今年3月,我市市场监管部门公布2024年十大消费维权案例,“鱼峰区幕伦雅美容院闭店不退预付款案”中,该美容院负责人以转让并注销营业执照为手段,企图逃避退还消费者预付款的责任。经律师举证,法院调查后判决,该院负责人需归还预付款余额共计5.4万多元。
记者还从鱼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去年“金宝贝”早教机构闭店停业后,该局按法定程序,依法暂停了该早教机构运营公司营业执照的注销及变更。
3.提高防范意识,发现苗头可反映
去年,融水苗族自治县一家水果店在开展预付款方式提供商品的活动时,未与消费者订立书面合同,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其改正,并给予警告的行政处罚。
市市场监管局交易监督和消费环境管理科有关负责人提醒市民,预付款消费时,要查看商家的营业执照或相应的许可证件,要签订书面合同,要求商家提供预付款的发票或收据等消费凭证。消费者如果遇到商家拒绝,应停止支付预付款,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
消费者还要警惕“职业闭店人”的操作,如果遇到商家突然更换大批员工、预付款消费项目突然大降价或是服务内容大提升、经营的公司或店铺突然更换法定代表人或注销等情况,都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反映。
4.多地探索打击“职业闭店人”举措
记者在互联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及查看相关的新闻报道时发现,为应对频发的“职业闭店人”及预付式消费维权等问题,多个地方都有相关的打击“职业闭店人”的举措。
去年10月,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依据《北京市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推进预付费治理工作。在公安等部门支持下,通过健全事前风险预警、事中部门联动、事后打击惩戒的工作机制,形成对闭店企业、“职业闭店人”、背债中介、背债人群体等全链条高压打击。
深圳等城市还推出了对预付式消费的监管服务平台,消费者消费时,先将预付款存入该平台,再由该平台按消费的进度分阶段发放给商家,加强第三方监管,保障消费者的预付款安全,同时也维护正当商家的利益。
记者手记:
近年来,不良商家及“职业闭店人”利用预付式消费模式对消费者“割韭菜”的问题,不仅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严重地扰乱了正常的经营秩序,破坏了经营环境。
对此,国家相关部门均重拳出击,希望我市相关部门也按照国家相关部门及法律的要求,联合整治预付式消费乱象及“职业闭店人”的恶意操作,特别是针对那些涉嫌恶意骗取预付款便跑路的相关人员,应予以严厉打击,并以案警示,以此整治经营秩序和环境,保障消费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