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简称SMA),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被称为2岁以下婴幼儿的“头号遗传病杀手”。
一、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表现
脊髓性肌萎缩症主要致病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有95%以上的该病患者表现为这个基因功能的缺失。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的典型表现是肌无力、肌张力低、肌萎缩,正常站立、行走等运动功能受限等,运动发育显著落后于正常儿童,甚至无法完成如咀嚼、吞咽、呼吸等一些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动作,但智力发育正常。
基于患者的发病时间和所能达到的最大运动功能,脊髓性肌萎缩症主要被划分为0、Ⅰ、Ⅱ、Ⅲ、Ⅳ5个类型。其中,0型通常在宫内或新生儿早期就发生死亡,往往来不及发现和诊断。
I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是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超过50%的I型患者在8个月大时需要喂养支持,出现肌肉软弱无力,呼吸、咳嗽、吞咽困难,如果不治疗,将永远无法独立坐立,并且运动功能下降,大部分患儿在2岁以前就会夭折。
Ⅱ型患者在6~18个月间发病。全身肌肉无力是患儿最主要的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咀嚼和吞咽困难、呼吸困难以及进行性脊柱侧凸。
Ⅲ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可以站立和走路,患者通常在18个月至3岁间发病,最迟可能会延后至青少年期发病。主要特征为对称性肢体近端肌无力,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可自行站立和行走,但运动功能受限的情况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加重。
IV型罕见,是最不严重的脊髓性肌萎缩症,发病率最低,通常在30岁或更晚才发病,出现为轻度近端肌肉无力,患者病情进展温和,运动功能受到的影响较小。
二、脊髓性肌萎缩症是遗传病吗
脊髓性肌萎缩症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6000-1/10000,但是普通人群中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也没有种族和地域差异,每40至50人中就有1人携带脊髓性肌萎缩症致病基因,夫妻双方若均携带致病基因,每一胎都有四分之一的可能生育患病宝宝,二分之一的可能生育携带致病基因宝宝,四分之一的可能生育健康的宝宝。
三、普通产检能发现胎儿患有脊髓性肌萎缩症吗
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和表现,无法通过常规产检如B超发现,胎儿四维超声也不能发现,有些孕妇因为高龄或者超声结构异常或者产前筛查异常,需要做常规羊水穿刺产前诊断,这个基因仍不在羊水穿刺常规检查项目范畴,所以脊髓性肌萎缩症隐蔽性极强。
四、如何预防脊髓性肌萎缩症宝宝出生
建议在备孕前或孕早期行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携带者筛查,若孕妇被检出是脊髓性肌萎缩症致病基因的携带者,经医生遗传咨询后需要孕妇的丈夫也进行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筛查。如果夫妻双方均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则建议在相应的时期抽取胎儿的绒毛、羊水进行产前诊断,可以有效地避免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出生,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孕前和产前进行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筛查,减少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出生,仍是目前最佳的防控手段。
一级预防:婚前/孕前携带者筛查预防发生
适合人群:所有备孕女性
目的:高风险夫妻生育指导
二级预防:孕前筛查及产前诊断预防发生
适合人群:所有孕妇、先证者家庭
目的:高风险产前诊断、预防患儿出生
三级预防:新生儿基因筛查诊断治疗
适合人群:所有新生儿
目的:诊断治疗
五、脊髓性肌萎缩症可以治疗吗
脊髓性肌萎缩症是罕见病中的“网红病”。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努力解决其治疗问题和用药需求。2021年底进行脊髓性肌萎缩症的治疗用药诺西那生钠医保谈判,诺西那生钠售价从每支70万元人民币降至3万元人民币左右,并在2022年成功纳入医保。2023年1月进行脊髓性肌萎缩症的治疗药物利司扑兰医保谈判,利司扑兰通过国家医保谈判,每瓶单价从63800元降至3780元,让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从以前的无药可用到后来的有药可用,再到现在的有药可选。
总而言之,“防”胜于“治”,脊髓性肌萎缩症可筛、可防、可诊、可治。别跟几率赌运气,脊髓性肌萎缩症其实离我们不遥远。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携带者筛查为预防遗传性疾病带来了新希望,让我们一起为生育健康下一代做好准备。
(柳州市人民医院 叶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