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俗称“抽动症”,常共患各种精神和(或)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行为/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睡眠障碍等。抽动表现为突然、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
抽动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出现的肌肉收缩或运动。这些抽动可能涉及面部、颈部、四肢等多个部位:面部抽动,如眨眼、皱鼻、张嘴等;颈部抽动,如点头、摇头、耸肩等;四肢抽动,如手臂摆动、腿部踢动等。
此外,抽动症还可能伴随发声抽动,如清嗓、咳嗽、喊叫等。这些症状时轻时重,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一、抽动障碍的影响
轻微的抽动一般不会造成很大影响,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和脑部发育的完善,近半数抽动障碍患者可在成年期得到完全缓解。然而,也有5%~1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期甚至终生。
如果是程度较重的抽动,涉及的肌肉部位多,抽动次数频繁,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还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
1.发育畸形。长期的抽动会使患儿抽动部位肌肉畸形或僵化,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到骨骼的正常发育和孩子的外在形象。
2.心理问题。抽动发作时存在频繁眨眼、皱眉、歪嘴、耸肩等运动性抽动症状,常常会被同学、朋友等嘲笑,故此,患儿容易自卑,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从而可能产生更多的心理障碍。
3.学习困难。该病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严重的抽动还会导致患儿注意力无法集中,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影响学业。
4.品行障碍。少年儿童期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自我意识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严重反复的抽动会影响孩子正确的品行发展,从而导致部分患儿发展成为品行障碍。
所以,如果这种抽动已经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社交、心理健康等方面,就需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二、抽动障碍的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1.治疗要从“源头”入手
当孩子被确诊为抽动症,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寻根”。深入挖掘致病因,医生、孩子、家长、老师多方面联动配合,积极、认真、细致地寻找,看看孩子是否是因为学习压力,或者家庭中的不和谐因素引起的抽动。如果是这些因素,接下来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消除这个“紧张源”,让孩子学会放松,而不是急于用药,却放着诱发因素不管。
2.积极改善环境,帮助孩子释放压力
不要让孩子觉得抽动症是一种疾病,更不要让孩子因此而觉得羞耻,而是要让他积极正确地去接受和面对,并循序渐进地诱导他学会有效控制抽动。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心理行为治疗。这种干预不仅针对孩子本身,还涉及家庭、学校以及与孩子相关的其他生活环境。
(二)药物治疗
对于影响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的中重度抽动障碍患儿,单纯的心理行为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要加用药物治疗,比如服用硫必利、可乐定、氟哌啶醇等。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些孩子用药之后可能会出现昏昏欲睡等情况。
三、孩子患上抽动障碍,家长应该怎么做
1.家长应该成为孩子有力的后盾,充分发挥家庭“避风港”的作用。家长要主动学习抽动症的相关知识,并大方告知孩子的老师、同学,只有让他们正确地认识疾病,摒弃偏见,才能换来更好的理解和平等的对待。
2.力所能及地给孩子提供特殊、有效减压的教育环境,比如单独辅导、与学校沟通给患儿进行不计时考试、小班教学等,这有助于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
3.采取鼓励措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交际能力。支持孩子的个人兴趣和交友意愿,并且对孩子做好预防欺凌的工作,告诉他们怎么应对(在校也需要老师配合)。
4.寻求专业医生或互助团体的帮助,家长可以向医生、社区咨询,加入相关互助组织。
虽然引起抽动症的原因并不是那么明确,但从大多数孩子的表现来看,以精神因素居多。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爱和陪伴至关重要。让孩子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生活,才是预防的关键;美满的家庭、健康的人际关系,才是战胜这个疾病的法宝。
(柳州市人民医院儿科 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