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微生物与宿主共生的重要场所。对于儿童而言,肠道健康不仅关系到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更与免疫力、神经系统发育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益生菌作为肠道微生态的“调节器”,逐渐成为儿童健康领域的热点话题。
什么是益生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当摄入足够数量时,能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菌株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布拉氏酵母菌等,不同菌株的功能存在特异性。
新生儿在出生时肠道近乎无菌,通过分娩方式(顺产或剖宫产)、母乳喂养、环境接触等逐步建立菌群。3岁左右儿童的肠道菌群结构接近成人,但稳定性较差,易受饮食、抗生素、感染等因素影响。这一时期被称为“肠道菌群发育关键窗口期”。
益生菌对儿童肠道健康的有益影响
1. 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儿童的肠道菌群尚未完全稳定,容易受到饮食、疾病、抗生素使用等因素影响。益生菌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促进有益菌的繁殖,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比如孩子在腹泻时,肠道菌群紊乱,补充益生菌能够加快肠道菌群的恢复,缓解腹泻症状。
2. 促进消化吸收:益生菌能产生一些消化酶,有助于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提高儿童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像乳糖不耐受的儿童,补充含有乳糖酶的益生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乳糖,减轻腹胀、腹泻等不适。
3. 增强免疫力: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菌群的平衡对免疫力的提升至关重要。益生菌可以刺激肠道免疫系统,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提高儿童的免疫力,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儿童在哪些情况下适合补充益生菌
健康儿童无需补充益生菌,若出现以下情况可考虑使用:
1. 腹泻:无论是感染性腹泻还是非感染性腹泻,益生菌都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针对感染性腹泻,益生菌可以对抗病原菌;针对非感染性腹泻,如饮食不当引起的腹泻,益生菌能调节肠道功能。
2. 便秘:部分儿童因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饮水少等原因出现便秘,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蠕动,增加粪便中的水分含量,使大便更容易排出。
3. 使用抗生素后:抗生素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也会破坏肠道内的有益菌,这时补充益生菌,可以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减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等不良反应。
如何选择适合儿童的益生菌
1. 看菌株:不同的益生菌菌株有不同的功效。菌株选择原则可参考《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国家卫健委2022版)。
腹泻:可选择鼠李糖乳杆菌LGG、布拉氏酵母菌CNCM I-745。
便秘:可选择乳双歧杆菌HN019、短双歧杆菌M-16V。
预防过敏:可选择鼠李糖乳杆菌HN001、乳双歧杆菌BB-12。
2. 看剂型:儿童益生菌常见的剂型有粉剂、滴剂、胶囊等。对于较小的婴幼儿,滴剂更方便服用;较大的儿童可以选择粉剂或胶囊。
3. 看成分:要注意益生菌产品中是否含有添加剂、糖分等。应尽量选择成分简单、无过多添加剂的产品,以免对孩子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服用益生菌的注意事项
1. 水温≤40℃,避免与抗生素同服(布拉氏酵母菌除外)。
2. 饭后30分钟服用,可提高益生菌存活率。
3. 疗程通常2周至4周,慢性病需延长至8周。
4. 免疫功能缺陷患儿慎用,极少数可能出现腹胀、皮疹等反应。
益生菌使用的误区
误区1:益生菌=万能药
真相:益生菌的疗效具有菌株特异性和剂量依赖性,例如,乳杆菌对病毒性腹泻有效,但对艰难梭菌感染无效。
误区2:活菌数量越多越好
真相:根据《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活菌数需≥10^6 CFU/g(mL)。但过量补充可能引起腹胀等不适,应遵循说明书或医嘱。
误区3:酸奶可替代专业制剂
真相:酸奶中的保加利亚乳杆菌等多为发酵菌,不耐胃酸,难以在肠道定植。且酸奶含糖量高,不适合长期食用。
益生菌在儿童健康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它并非“万能药”。家长们要正确认识益生菌,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合理使用,让益生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助力。同时,如果孩子出现健康问题,要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柳州市人民医院儿科 邵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