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雷媛媛 韦苏玲
今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我市大中小学学生代表走进柳州工业博物馆,共同上了一堂生动的“工业思政课”,研读柳州百年工业的辉煌历史。今年我市教育系统在全市大中小学开展“工业思政”教育,让一股“工业风”吹进了校园,将工业基因的种子播撒在学子心中。
1
“工业思政”教育丰富多彩
“汽车的发动机就像是奥特曼的心脏,带动整个身体(车体)的运行。”4月18日,市二十四中附小举行“劳模工匠进校园 匠心传承育新苗”活动,邀请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职工、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西技术能手吴才龙作讲座。吴才龙用奥特曼做例子讲述汽车发动机原理,还带来数控机床制作的奥特曼、冰墩墩等模型,将冰冷枯燥的机械制造变成同学们熟悉、喜爱的“玩具”,激发他们对工业制造的兴趣。
该校五年级(4)班学生韦耀俊说:“听了吴叔叔的成长经历,我明白了只要努力钻研,平凡人也能有大成就。我以后也要好好学习,像工匠一样,把热爱的事业做到极致!”
近日,市鹅山路小学教育集团开展“阅读+工业思政”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4月16日,该校组织学生走进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柳工全球研发中心)研学,让学生近距离了解智能工厂、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感受工业科技创新的魅力。3月12日,柳城县实验高级中学将课堂“搬到”污水工厂,将工业思政与地理学科教学融合。
邀请工匠走进校园,带领学生走入工厂……当前,我市各学校因地制宜,用心、创新打造丰富多彩的“工业思政”课程或活动,让工业文化、工匠精神润泽学子。
2
积极搭建校外“工业课堂”
校园内“工业风”劲吹,校园外,我市多部门也积极为学子搭建“工业课堂”。
作为展示柳州工业历史与成就的重要窗口,柳州工业博物馆近年来积极开发面向青少年的工业科普教育课程和研学活动。“我们创新开展‘小小发明家科创手工发明班’‘博物馆奇妙夜’‘行走的工业课’等主要面向青少年的特色活动,将‘工业第一课’融入实践体验中,深受师生及家长欢迎。”该馆讲解员张丽莉介绍,该馆的“工业课堂”还将工业教育拓展至校园、社区及线上平台,形成“馆内+馆外”联动的立体化教育网络,并通过“云课堂”,向偏远地区学校免费教授工业课程、提供工业教具,助力教育资源均衡化。
今年,市科技馆发挥优势,推出“深入工程师的世界——逻辑与思维的交织”等不同主题的科学课程,带领中小学生探索机械世界的奥秘。柳州市共青团面向青年企业家、产业工人等不同行业领域、不同年龄的青少年群体,围绕“传承工业基因 弘扬工业文化 汲取青春奋进力量”主题组织开展形势教育等活动。
3
构建“工业思政”育人体系
“思政教育紧扣时代发展需求,紧扣柳州实际。”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成员杨立永介绍,今年我市教育系统重点打造具有柳州特色的大中小学“工业思政”品牌,从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3个维度出发,实施课程建设、精品塑造、数智赋能等9大行动,培育有特色的“工业思政”课程,建设有亮点的“工业思政”博物馆,开发有创新的“数智+工业思政”教学资源,努力建设具有柳州特色的“工业思政”育人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柳州重振工业雄风、再创工业辉煌积蓄思想动能。
市二十四中附小开展的“工匠进校园”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围着吴才龙合影、签名。该校校长姚丽莎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这才是我们学生应该追的‘明星’。”她说,劳模工匠身上的敬业、专注、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青少年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养分。无论是学习中的一道难题,还是生活中的一次挑战,只要怀揣工匠精神,执着追求、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工业思政”课堂不仅培育学生,更鞭策教师传承发扬好工匠精神,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