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之后,一些产妇摸着腰上松松垮垮的赘肉,总想寻找恢复“小蛮腰”的方法。在查阅相关资料后,不少产妇了解到“腹直肌分离”这一概念。腹直肌分离,是指左右两侧的腹直肌分开。这是因为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变化,使结缔组织弹性改变,以利于胎儿发育及分娩。随着胎儿逐渐增大,腹白线拉伸并变得薄弱,腹直肌松垮,腹直肌间距离增大,从而产生腹直肌的分离。
怀孕后,一些女性躺着的时间较多,腹部肌群逐渐弱化,产后几个月腰部仍然像怀孕5个月的状态,这有可能是腹直肌分离造成的。另外,腹部肌群的弱化也会导致其他部位的肌肉代偿性地超负荷工作,从而导致腰背酸痛。又因为腰背痛,一些女性朋友选择停止运动,逐渐驼背、骨盆前倾,长时间躺着休息,但越休息越累,腰痛反复发生,形成不良循环。
临床检查方法
1. 测量体位:被检查者仰卧,屈髋屈膝,脚平放于床,双手放在头后枕部。
2. 测量位置:脐中、脐上或脐下4厘米。
3. 测量方法:测试者用手指触诊被检查者左右腹直肌肌腹边缘,同时要求被检查者缓慢抬头至肩胛离开床面。
若左右腹直肌间距超过2指宽,即可判断为腹直肌分离。
康复治疗方法
腹直肌分离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电刺激和运动训练。产妇在家中能自主进行运动训练,常用的运动方法包括:
1. 腹式呼吸
起始准备姿势为平躺,屈髋45度、屈膝90度,双腿平放于床面,同时分开与髋同宽(两大腿间可放瑜伽砖),双手交叉于胸前,双肩放松。首先深吸一口气,让腹部充满气体鼓起,然后呼气收紧腹部压出气体,让肚脐去找床面,按这样的规律进行腹式呼吸,10次/组,每天进行2组或3组。
2. 骨盆运动
起始位同上,吸气腹部往上顶,骨盆前倾,腰部抬离床面;呼气腹部内收,骨盆后倾,腰部压向床面,臀部肌肉夹紧向上。按这样的规律进行骨盆运动,10次/组,每天进行2组或3组。
3. 抬头运动
起始位同上,先吸一口气,再缓慢呼出,同时缓慢抬高头部,两手向中间用力,腹部收紧下沉,颈部放松,双眼看向肚脐,10次/组,每天进行2组或3组。
4. 屈膝抬腿
起始位同上,双脚并拢,先吸一口气,呼气时,双脚缓慢抬离床面,同时腹部向床的方向收缩下压,然后放下,10次/组,每天进行2组或3组。
5. 伸膝抬腿
在屈膝屈髋,脚尖抬离床面的基础上,先吸一口气,呼气时伸膝,把脚尖伸直往天花板的方向,同时腹部向床的方向收缩下压,然后放下,重复10次。
核心训练
研究表明,核心训练对治疗腹直肌分离、缓解腰痛、提高腰椎功能及改善日常生活能力都有显著的效果。核心区指由腰、骨盆、髋关节这三部分构成并包括附着在这一区域范围的肌肉和韧带等。其中,核心肌肉主要是指附着在腰椎-骨盆-髋关节联合体上的29块肌肉,即前方是腹部肌群,后方是脊柱后部肌群,上方是膈肌,下方是盆底肌及髋部周围肌群。
核心训练在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该训练方法认为不仅需要训练躯干的浅层肌肉,更应重视躯干深层肌肉的运动控制训练。
在核心训练过程中应注意:运动前排空小便;注意呼吸配合,运动时不宜憋气;腹式呼吸时注意避免胸廓上下移动;在进行运动时应将盆底肌肌肉收缩并向上提升,而不是向下用力般向下推。10次/组,每组间隔30秒,每天进行2组或3组,坚持运动就能见成效。
很多产妇认为,产后松垮的肚子赘肉是由于孕期发生腹直肌分离导致的,但有一项研究表明,孕35周时腹直肌分离患病率虽然为100%,但在产后6个月时患病率降低到39%,也就是说,产后如果肚子还松垮,并不一定是腹直肌分离造成的。
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情况下,肚子周围的赘肉,其实是皮下脂肪造成的。要去除腰部的赘肉,就要以合理饮食加以运动辅助的瘦身训练为主,而不是单单通过腹直肌的增强练习可以改善的。
(柳州市人民医院妇科 牛银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