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4月23日

于是,我在温暖中长大

郭书涵

开栏语:

20年前的今天,是柳州晚报小记者团成立的日子。

第一个小记者版面,第一次小记者活动,第一次采访,第一次领到稿费……每个关于晚报小记者的记忆都是那么晶莹、温暖又璀璨。20年,7000多天,时光就这样让后浪推着前浪,看小记者的“前辈”们挺立涛头,已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看“晚辈”们穿着红马甲,继续用清澈的眼神观察世界,用稚嫩的笔触书写生活。

20年,不长不短,刚刚好让一个孩童成长为青年。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里,在悠长的时间里思考,在丰富的岁月里求索。

郭书涵(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在读)

如今,当我和别人提起那段青涩而腼腆的童年时,每个人都会诧异于当初那个把自己层层包裹的我——因为现在的我,是阳光的、明媚的、绽放的。

回想当初,我是一个时刻处于“防御”姿态的人。我警惕着每一个靠近的陌生人,羞涩拘谨;我期待着每一个表现的机会,却踌躇不前。若是让我独自去快递驿站取快递,我会摇摇头,涨红了脸。别问,再问会跑。若是让我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我会心跳如雷,无力抬起那颤抖的手。别催,再催会哭。而我最喜欢的场景有两个,一个是快递驿站改成了快递柜,一个是老师在同学们叫嚷着不同的答案时,精准听到了我的正确答案,并称赞了我。我至今还记得,《枫桥夜泊》中,最能体现出作者是旅经此处的一个字是“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客”字。这让我昂首挺胸了3天,最期待的就是语文课。

我只是一个小小的我,从未想过走出保护区。

改变发生在那年秋天,班上几乎所有同学都报名参加了柳州晚报小记者团。妈妈听完我的描述后说:“大家都去的话你就去吧。”我也就懵懵懂懂地加入了。在几次新闻写作培训课后,我拿到了“柳州晚报小记者证”。我歪着头对着证上的照片若有所思,只是觉得这张照片还不够好看。

不久后,爸爸带我参加了第一次晚报小记者活动。小记者们在市民广场上开展绘画活动,我的衣服上和手上沾满了颜料,而我更焦急于能否赶上稍后的舞蹈汇演。在爸爸的怂恿下,我进行了一次简短的采访,我却紧盯着记录本,不敢抬头看采访对象。后来的舞蹈汇演抽奖环节中,我竟抽中了一辆山地自行车,我想这一定是小记者带来的好运。

有意思的晚报小记者活动很多,我不断参加,不断写作,不断投稿,不断刊登。我把自己的文章从《柳州晚报》上剪下来,贴进我最喜欢的本子里。

连续两年,我参加了“小小讲解员”活动,从缩在角落不敢发声,“混”了一个参与奖,到主动争取机会,快速背下新增内容,评上“十佳”,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又是那么出乎意料。

一次次,我被推到人前,进行采访;一次次,我被责任“逼迫”,书写感想。我结识了许多小记者朋友,交谈甚欢;我下笔愈加娴熟,作文分数渐长。

我还记得,那时《柳州晚报》的稿费单都会寄到学校,老师分发稿费单时,像《家有儿女》中刘星分饼的剧情一样,某某一张我一张,某某一张我一张。厚厚一沓稿费单,一大半是我的。那时,电话手表盛行,老师感叹:“书涵的稿费都够买个电话手表了!”

小小的我,就这样长大了,似乎有什么也在心底生根发芽。

我开始主动搭讪,朋友们惊呼“你变得好开朗呀”;我开始大笑,原来牙套并不会给笑容减分;我开始表现自己,数学老师有些无奈地说:“书涵你今天已经回答很多次了,机会留给其他同学吧!”。

这一切,都像丰子恺的《渐》,让我在多年后感悟:“原来我是在晚报小记者大家庭的温暖中长大的!”。

在这个AI盛行的时代,很多文章不再出自人们的真心。究竟是网络在模仿人类,还是人类在模仿AI认为人类最“有可能”的输出结果?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这个被课业折磨的凌晨,我看到晚报小记者团成立20周年征稿通知,于是翻看曾经写下的小记者文章,一时间心潮涌动。

--> 2025-04-23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44146.html 1 于是,我在温暖中长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