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4月28日

“免费福利”暗藏消费风险,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

警惕消费陷阱 增强防骗意识

○○全媒体记者 冯浩

“免费领鸡蛋”“免费按摩”“服用后身体会立即好转”……此类宣传话术时常出现在一些“养生”小店,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殊不知,这可能是这些店铺给消费者设下的陷阱。近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一些关于免费领礼品活动引发的消费纠纷与投诉,主要是一些不法商家或个人以开展“健康讲座”“养生课堂”等方式为由,以免费赠送礼品为诱饵,向消费者宣传售卖保健品、食品或生活用品等,实施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那么,套路有哪些?又该如何防范?

套路:免费背后的高价陷阱

近年来,“柳报维权哥”已报道了近10起类似纠纷,比较典型的有:

2024年11月起,市民肖女士被柳石路一家养生会所提供的免费泡脚按摩和养生课堂吸引,店员以“吃了对身体好、具有保健效果”为噱头,引诱肖女士购买了无“蓝帽”保健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消费近10万元。

同年12月,一名73岁的市民在北雀路一家康复体验服务中心,被免费的“吸氧、贴敷”等理疗服务吸引,后在店员“可以治疗老毛病”的宣传下,花6980元购买了一个激光治疗仪,使用后却发现并无太大用处。店内还有不少老年市民在体验。

2023年10月,市民何先生的母亲花费1980元购买了某机构提供的“养生直播课”,课程老师宣称听课能改变体质、效果特别好,还提供168元免费体验福利,导致群里不少老人支付了培训费。何先生质疑直播课的科学性后,竟被踢出聊天群。

揭秘:免费面纱下的常见四大风险

如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市民财产损失及个人信息泄露呢?

记者近日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此类消费纠纷常见风险包括——

直接或间接的信息泄露:不法商家以“登记个人信息抽奖或发放礼品”等方式获取消费者手机号、身份证号等信息,对消费者来说,这会埋下安全隐患;

强制消费陷阱:商家借“签到免费送礼品”为幌子,聚集人群后,通过虚假宣传、夸大保健品或食品的功效、虚构病情等手段,诱使消费者高价购买商品、充值会员卡或接受高价服务;

劣质商品风险:不少商家所赠礼品多为“三无”或劣质产品,价格低廉,如小作坊生产的临期粮油、小家电等,存在安全隐患且难以追溯;

花言巧语诱骗消费:商家以“限额领取”“高额返现”等噱头吸引消费者,实则设置苛刻条件或拒不兑现,严重侵害消费者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

支招:警惕“免费午餐”

消费陷阱多,如何守好“钱袋子”?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消费者,需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筑牢“天上不会掉馅饼”的思想防线,认清“馅饼”背后是“陷阱”的道理,对一些不法商家或街头陌生人提供的“免费赠送礼品”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轻易扫码、登记个人信息或添加微信、QQ,也不要听从他人指挥点击不明链接,更不要将手机交由他人或不法分子操作。

参加活动前,应主动查验商家是否具备营业执照或经营许可证,判断其经营行为是否合法,尽可能不购买无证经营、流动摊贩的商品,从源头防范风险。若遭遇商家或街头商贩以“免费赠送礼品”为由捆绑销售、强制消费等不法行为,不要主动或被动参与领礼品活动,也不要为蝇头小利心动,要果断拒绝,立即离开。若无法拒绝,就尽可能保存交易记录、宣传资料、现场录音等证据,确保人身安全,为后续维权做足准备。

另外,一旦发现权益受损或掌握不法商家的相关线索,应及时拨打12315或12345进行投诉举报。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将持续强化执法力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 2025-04-28 “免费福利”暗藏消费风险,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44499.html 1 警惕消费陷阱 增强防骗意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