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宁(浙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当我提笔写下这篇回忆的小文章时,脑海中有一个鲜明的感知挥之不去:一个人将要走向怎样的人生之路,往往在其青春乃至更早时便显露端倪。幼时不自觉的爱好,或许已经为未来悄悄地种下了种子。
我于2009年加入柳州晚报小记者团,到现在已经有16年的时间。16年,足以使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朝气蓬勃的少年,也足以使一棵小树苗拥有一片可观的绿荫。如今,柳州晚报小记者校园团在市内多所中小学都有分布,但在16年前,所有新加入的小记者们都要统一到市青少年宫上课。正是在那个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我们以写作为伴,与新闻相约。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5个W”和“1个H”,知道了为什么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小时候的我腼腆内向,或许是因为有着与年龄不相匹配的内心世界,因而总是沉默,但我对于世界、社会、周遭的观察和思考却并不因沉默而沉寂。那些不愿口头表达的,就诉诸笔端。于是,借助柳州晚报小记者这个平台,我的或平实、或敏锐、或冷峻、或温情的文字,不再尘封于上锁的抽屉,而有了与大家见面的机会。
在成为小记者的最初几年里,我报名参加了几乎每一场小记者团活动——从市红十字会举办的急救技能挑战赛,到团市委组织的手拉手活动,再到小记者千人售报献爱心活动……我在这些活动中留下了身影,也留下了文字。此外,我还积极挖掘校园、社区里的大事小情、好人好事,记录学习生活中的难忘时刻,用文字定格身边的美好,也定格成长的瞬间。
还记得,小时候的我没有属于自己的电脑,每次发稿都需要提前构思好文章的框架,再到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敲击键盘使之成文而后发送。为了完成这套流程,我时常要和图书馆电脑的使用时长限制做博弈。每胜利一次,心中的成就感便多一分。正是在这样的乐观与博弈中,我多次获得“柳州晚报十佳小记者”“优秀小记者”“柳州日报社积极通讯员”等荣誉。
在成为小记者10年之后,我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延续与文字的缘分。长期以来的写作锻炼,塑造了我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让我在面对文学史上各家各派的理论与实践时,总能保持自己的判断。更重要的是,我对伴随自己走过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文字有着深刻的信赖,相信文字永远有旺盛的生命力,相信文字永远是审视世界的一个可靠的视角,相信从文字中能够读到更多的真相。
如今AI之风劲吹,随处可见主张文字工作者已经可以被AI取代的论调。但作为文学研究者、文字创作者和AI使用者,我始终觉得,文字要和具体的生命关联起来才是鲜活的、有灵气的、能够给人以滋养的。文字当然可以只是工具,实现一些实际的功能,但它更崇高的使命是为人们建立起宏伟的精神世界,丰富人们与世界沟通的底层逻辑。这或许是AI不屑于干的,但却是我们颇为珍视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人生种下一颗文字的种子,应当是一件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