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的超声报告显示肝部有个小结节,这是不是肿瘤?”诊室里,患者攥着检查单紧张地询问。面对患者的疑问,现代医学的“第三只眼”——介入性超声能给出答案。传统超声检查往往只能给出形态学的描述,如果发现异常时,介入性超声能通过细如发丝的穿刺针直接获取病理诊断。这种“看得见、摸得着、治得准”的技术,能帮助患者以更小的代价解决健康难题。
什么是介入性超声
介入性超声是一门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的学科,8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介入超声属于介入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介入医学已经成为继内科、外科医学之后三大诊疗体系之一。
介入性超声是在实时超声引导下,将特制穿刺针、导管或治疗器械精准送达体内靶目标,完成诊断或治疗的技术。与传统超声的“只可远观”不同,介入性超声如同为医生装上了可穿透人体的导航系统,不仅能清晰显示病灶位置,更能直接进行组织取样、药物注射或病灶消融,实现“影像诊断—病理确诊—微创治疗”三位一体的突破。其核心优势在于“可视化”——医生能像看直播一样监控操作全程,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组织。
介入性超声的应用场景
1. 精准诊断,揪出疾病的“真凶”。
穿刺活检:当发现甲状腺结节、乳腺肿块或肝脏占位时,传统影像难以判断良恶性。介入性超声可引导细针穿刺,取出少量组织进行病理分析,确诊率高达90%以上。
积液定位:胸腔积液、腹腔脓肿等不明原因的积液,可通过超声引导穿刺,明确病因。
2. 微创治疗,不开刀也能治大病。
囊肿硬化治疗:肝囊肿、肾囊肿超过5厘米可能压迫脏器,传统需手术切除,而介入性超声只需用细针抽出囊液并注入硬化剂,即可让囊肿“枯萎”,创伤仅针眼大小。
肿瘤消融术:早期肝癌、甲状腺微小癌等,可通过微波或射频针精准“烧死”肿瘤,避免开腹手术。
置管引流:胆囊炎、脓肿等感染性疾病,可在超声引导下放置引流管,快速缓解症状。
3. 术中导航,外科医生的“第三只眼”。
在复杂手术中,介入性超声可实时定位血管、神经或微小病灶,帮助外科医生避开雷区,提高手术成功率。
介入性超声的优势
1. 实时动态:不同于CT或MRI的“静态导航”,介入性超声操作全程“看得见”,避免损伤重要血管神经。超声可实时显示针尖位置,尤其适合移动器官(如肺、肝)的操作。
2. 毫米级精准度:可命中直径5毫米的微小病灶。
3. 无辐射,安全经济:避免X线或CT的辐射暴露,并发症发生率小于1%,治疗费用仅为传统手术的三分之一左右。
4. 创伤小,恢复快:多数操作仅需局部麻醉,术后2小时即可下床活动。
5. 适应症广:从体表肿块到深部脏器,从新生儿到高龄老人均可适用。
介入性超声的适用情况
1. 影像检查发现异常占位:当常规超声、CT发现性质不明的肿块,特别是具有恶性征象(边界不清、血流丰富、钙化)时。
2. 病理诊断需求:肿瘤治疗方案制订前必须获得组织学分型。
3. 急症处理:如急性胆囊炎需经皮穿刺引流,避免急诊开腹手术。
4. 高风险手术替代:心肺功能差的患者,可选择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代替肺叶切除。
5. 疑难病例确诊:发热待查患者通过肝穿刺发现特异性肉芽肿。
检查的注意事项
检查前,患者应告知医生药物过敏史、长期服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的情况,同时需完善凝血功能、感染指标检测。部分腹部操作需空腹8小时,盆腔检查需憋尿。
检查中,要保持体位稳定,避免突然咳嗽或移动。穿刺瞬间可能有轻微胀痛,属正常反应。
检查后,需要在穿刺点按压10分钟,24小时内避免沾水。若出现剧烈疼痛、发热,需及时就医。
介入性超声被誉为连接诊断与治疗的“金针”,为患者健康织就一张更精密的安全网,让医学突破“隔皮猜瓜”的局限,在精准与微创之间找到平衡。随着人工智能导航、分子影像等新技术的融合,未来的介入性超声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
(柳州市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 朱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