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新手爸妈发现新生儿肚脐上鼓起一个小包,尤其是在哭闹时更为明显,难免会心生疑惑:这是脐疝吗?需要治疗吗?
新生儿脐疝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发育问题,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脐环关闭不全或薄弱,腹腔内的内容物尤其是小肠连同腹膜、腹壁皮肤一起,从脐部逐渐向外顶出,从而形成脐疝。想象一下,宝宝的肚脐就像一个小“窗口”,当这个“窗口”没有完全关闭,腹腔内的组织就会趁机“溜”出来,形成了肚脐鼓包。
新生儿脐疝的成因
1. 腹壁肌肉发育不成熟
新生儿的腹壁肌肉组织尚未发育完善,就像一座尚未完工的城墙,不够坚固。当宝宝哭闹、咳嗽或用力时,腹腔内的压力就会增加,腹腔内容物就会趁机“突围”,形成脐疝。
2. 脐环未闭
在胎儿阶段,脐带从腹壁穿过,两侧腹肌未完全在中线合拢,会留下一个缺损,医学上称之为脐环。正常情况下,宝宝出生后,脐带被剪断,脐静脉和脐动脉逐渐闭锁,脐环也会逐渐收缩并最终完全闭锁。但有些早产儿或低体重儿,由于身体发育尚未完全,脐环可能尚未完全闭锁,这就为脐疝的形成留下了隐患。
3. 腹腔压力增高
当宝宝哭闹、咳嗽或便秘时,腹腔内的压力会升高。这种增高的压力就像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腹腔内容物向外突出,从而形成脐疝。
症状表现
新生儿脐疝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肚脐处出现一个柔软的凸起。通常情况下,当宝宝安静或平躺时,这个凸起会缩小甚至消失;而在宝宝哭闹、咳嗽或用力时,凸起会变得明显。
大多数脐疝并不会让宝宝感到不适,但如果出现以下异常情况,就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并及时就医:
1. 凸起部位发红、肿胀、触痛,这可能是脐疝出现了炎症或其他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
2. 宝宝出现呕吐、腹胀、哭闹不安等症状,可能提示脐疝对宝宝的消化系统或其他身体机能产生了影响。
3. 凸起部位无法回纳腹腔,这可能是脐疝出现了嵌顿,这是一种比较紧急的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恢复方法
大多数新生儿脐疝属于自限性疾病,随着宝宝腹壁肌肉的逐渐发育,脐环直径1厘米左右,不做任何处理可自行闭合。如脐环超过2厘米,特别是有增大趋势的,自愈的可能性较小。脐疝通常会在宝宝1岁至2岁内自然消失,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治疗。
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宝宝更好地恢复:
1. 避免宝宝长时间哭闹,及时安抚宝宝,减少哭闹时间和频率,避免因哭闹导致腹压升高而加重脐疝。
2. 保持宝宝大便通畅,母乳喂养的妈妈要注意饮食,避免食用容易引起宝宝腹胀的食物,以免宝宝因便秘而增加腹压。
3. 避免宝宝剧烈咳嗽,及时治疗宝宝的呼吸道感染,减少咳嗽次数,降低因咳嗽导致的腹压升高。
对于宝宝超过2岁脐疝仍未自愈,或出现嵌顿等并发症的情况,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了。脐环直径超过2厘米,建议早期施行修补术。不过,家长们也不必过于担心,脐疝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风险相对较小,但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
家长关注较多的问题
1. 脐疝会影响宝宝的健康吗?
大多数脐疝并不会影响宝宝的健康,就像宝宝身体上的一颗小“痣”。但如果出现嵌顿等并发症,就可能会对宝宝的健康产生影响,需要及时就医。
2. 脐疝需要“绑硬币”吗?
不建议使用“绑硬币”来治疗脐疝,该方法不仅无效,还可能对宝宝娇嫩的皮肤造成伤害,甚至可能引发感染等问题,得不偿失。可以选择使用专业的脐疝带。
3. 脐疝手术有风险吗?
脐疝手术属于微创手术,风险相对较小,但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麻醉意外、出血、感染等情况,不过这些风险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是可以有效控制的。因此,如果宝宝需要手术治疗脐疝,家长们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和专业的医生。
新生儿脐疝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自愈,家长们不必过于担心。但如果宝宝出现异常症状,或者超过2岁仍未自愈,就需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柳州市工人医院新生儿科 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