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癌症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因。但癌症并非不治之症。以宫颈癌为例,早期发现后的治愈率可高达近100%,但其自然病程却长达10年以上。若未能及时进行筛查,晚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将极低。这一现象警示我们:癌症防治的关键在于“早发现”。尽管传统的检测手段如巴氏涂片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诸多局限。如今,DNA定量分析技术的出现,正为癌症筛查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一、传统检测的困境:巴氏涂片的成就与局限
1950年,George N. Papanicolaou发明的“巴氏涂片”开创了宫颈癌筛查的先河。医生通过刮取宫颈细胞,染色后观察形态变化。这一技术沿用50余年,拯救了无数生命,但问题也逐渐显现:
1.主观性强:依赖医生经验,易漏检。
2.耗时费力:染色、人工镜检流程长,医疗资源不足地区难以普及。
3.敏感性低:早期癌变细胞形态变化微小,肉眼难以识别。
二、DNA定量分析技术:从染色体异常看癌变本质
1.科学基础:染色体倍体理论。
过去,科学家认为癌症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但美国学者Peter Duesberg提出“染色体倍体理论”:癌细胞的核心特征是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即“异倍体”);正常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稳定(人类为46条),结构完整。
癌细胞:染色体断裂、丢失或重复,导致DNA含量异常,细胞失控增殖。
比喻:染色体如同“生命蓝图”,正常细胞是装订整齐的书籍,癌细胞则是散乱缺失的页张,内容无法正常执行。
2.技术原理:让DNA“显形”。
(1)DNA定量分析通过以下步骤精准捕捉异常:
特异性染色:采用Feulgen染色法,仅对细胞核DNA着色,染色深度与DNA含量成正比。
全自动扫描:Motic系统自动扫描样本,测量每个细胞核的吸光度,计算DNA含量。
智能分析:比对正常DNA值,标记异倍体细胞(如DNA含量为正常值的1.5倍或2倍)。
(2)优势:
高敏感性:可发现仅含微量DNA异常的细胞。
客观精准:避免人为误差,漏诊率降低。
高效省时:自动化流程缩短检测周期。
3.应用场景:哪些样本可以检测?
DNA定量分析技术适用于多种样本类型,覆盖全身多个系统,主要包含以下类别:
(1)脱落细胞:宫颈、口腔黏膜、食道、肠道等。
(2)内镜刷检标本:支气管镜、胃镜、膀胱镜等获取的细胞。
(3)体液:胸腔积液、脑脊液、尿液、关节滑液等。
(4)细针穿刺(FNA):肺、乳腺、甲状腺、淋巴结等部位的微小组织。
(5)灌洗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腹腔灌洗液等。
4.技术优势:为何能超越传统方法?
(1)双剑合璧:DNA分析+细胞形态学
联合使用液基细胞学(观察形态)和DNA定量分析(检测DNA含量),诊断敏感性提升至95%以上。例如,在宫颈癌筛查中,传统细胞学可能漏检30%的早期病例,而DNA技术可将其敏感性提高至90%。
(2)全流程智能化
自动扫描:BA600显微镜可快速扫描数万细胞,标记可疑目标。
云端管理:病例数据实时存储,支持远程会诊和复查。
分级审核:系统初筛后,仅需10%的疑难病例由专家复核,大幅减轻医生负担。
(3)助力医疗公平
在资源匮乏地区,自动化技术可弥补专业病理医生不足的短板,让更多人群享受精准筛查。
5.数据说话:中国癌症防治的迫切需求。
在我国8大高发癌症中,消化道肿瘤(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和肺癌占比超70%。这些癌症早期症状隐匿,但通过DNA检测可实现早诊:
(1)肺癌:在支气管镜刷检样本中,DNA异倍体提示癌前病变。
(2)胃癌:胃镜印片结合DNA分析,可发现萎缩性胃炎中的恶性转化信号。
(3)案例:某体检中心对1万名高危人群进行DNA筛查,检出25例早期癌变,均通过微创手术治愈。
6.未来展望:从筛查到精准医疗。
DNA定量分析技术的潜力不止于癌症早筛:
(1)疗效监测:治疗后检测DNA含量变化,评估复发风险。
(2)个体化用药:根据肿瘤染色体特征选择靶向药物。
(3)科研突破:揭示更多染色体异常与癌症演化的关系。
癌症治愈的曙光源于“早发现”。DNA定量分析技术犹如一盏指路明灯,洞悉癌症潜伏的隐秘角落。无论是常规健康体检还是针对高危人群的筛查,采用这项技术,无疑是为自己争取更多生命的主动权。
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坚持定期筛查,让癌症无所遁形!
(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 谢凯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