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5月14日

防溺水与院前急救知识

有数据表明,全球每年约有37万人因溺水失去生命,其中大部分溺水者是儿童和青少年。溺水不仅带走了鲜活的生命,也给无数家庭带来沉痛打击和不可逆的损失。令人惋惜的是,大多数溺水事故本可以避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对于安全意识的加强,还是对基本游泳急救技能的掌握,都可能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

防溺水措施

防范溺水,首先要从增强个人安全意识做起。应充分认识溺水风险,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在野外河流、湖泊等无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同时,掌握基本的游泳技能至关重要。通过系统的游泳训练,可以提高在突发情况下的自救能力。此外,游泳前应做好热身,活动关节肌肉,以防抽筋;了解水域的水深、水流等环境信息,并根据自身状况判断是否适宜下水,切勿在身体不适或疲劳状态下游泳。

对于儿童、老年人及其他特殊群体,更应给予关注。儿童因自救能力差,在水域附近玩耍时行为往往不受控制,家长和监护人应加强对儿童的看护,避免其独自靠近危险水域。同时,可让儿童学习游泳等基本自救技能,提高其应对危险的能力。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反应较慢,在水中容易发生意外。家人应关注老年人的活动,提醒他们避免到危险水域活动。如有必要,可为老年人配备合适的救生设备。而患有疾病或肢体残疾的人群,也应在陪同人员监护下接触水域,防止意外发生。

正确识别溺水迹象

在大众的认知中,溺水者常被想象成大声呼救、挥手挣扎的形象,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真实的溺水往往悄无声息,溺水者可能无法发出声音或做出大幅度动作,公众若不了解其真实表现,极易错过黄金救援时机,因此正确识别溺水迹象至关重要。

溺水时,溺水者往往无法大声呼救,这是因为溺水者需要集中精力保持头部浮出水面以获取氧气。同时,溺水者头部可能前倾,嘴巴位于水面附近,头发可能盖住额头或眼睛。这是因为溺水者身体下沉,为了呼吸只能尽量让头部露出水面。此时,他们的手臂可能前伸,试图抓住支撑物,但动作缓慢且无力,这是由于溺水者在水中失去平衡,需要借助外力来保持漂浮。而身体姿势多呈垂直状态,腿部没有踢水动作,只是在水中挣扎,这是因为溺水者的体力逐渐耗尽,无法进行有效的游泳动作。

这些看似“安静”的特征,正是溺水的关键信号。只有提高警觉,了解并牢记这些典型表现,才能在危急时刻迅速反应,实施救援。

溺水的院前急救

当溺水事故发生时,时间就是生命。应尽量避免入水施救,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可采用“叫叫伸抛”法:大声呼救,寻求周围人的帮助,同时拨打110、119、120等紧急电话;呼叫救援时,要准确清晰地告知事发地点和溺水情况;若现场有树枝、木棍等,可递给落水者;也可准备泡沫块、密封的空塑料瓶等漂浮物投掷给溺水者,助其保持浮力。

成功将落水者解救上岸后,需快速评估其意识及呼吸,如无意识、无呼吸须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建议广大民众到当地市民急救学校或有相关培训资质的机构学习心肺复苏术。但溺水性心脏骤停有别于普通心脏骤停,溺水性心脏骤停的处理流程应采取“优先恢复供氧的ABC顺序”,即初始步骤:将患者移出水面后,立即清理患者的口鼻异物(如淤泥、水草),开放气道,给予5次人工呼吸(每次持续1秒,确保胸廓抬起);而后进行胸外按压,若患者无反应,立即开始30次胸外按压(频率100次/分钟至120次/分钟),随后以30:2的比例持续按压与通气。

如现场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应优先进行CPR,先完成初始CPR周期(5次呼吸+30次按压)后再使用AED。遵循不延误原则,若AED已就位且不干扰CPR,可尽早贴电极片分析心律,但不得因寻找AED而延迟进行人工呼吸和按压。

溺水者即使获救,体温也易迅速下降,应及时转移至温暖环境,用毛毯或衣物包裹其身体,避免体温继续流失。无论表面情况是否稳定,均应第一时间送医检查。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急诊医学科 谭云鹤)

--> 2025-05-14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45285.html 1 防溺水与院前急救知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