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雾化吸入疗法在家庭中的普及,各类“误化”操作层出不穷。现在给大家科普一下如何做好雾化。
什么是雾化吸入疗法
雾化吸入疗法是应用雾化吸入装置将药液雾化成气溶胶颗粒后,通过吸入的方式进入气道并沉积于肺部,从而发挥防治疾病作用的治疗方法。
雾化吸入疗法的优点
1.药物能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效迅速,局部药物浓度高;
2.相较于口服或注射药物,雾化吸入使药物在全身的分布减少,降低了副作用的发生风险;
3.对于儿童、老年人以及因病情较重而难以配合其他治疗方式的患者来说,雾化吸入更容易接受。
如何做好雾化吸入
1.体位:对意识模糊、呼吸无力者,将其床头抬高30度,这样可使膈肌下移,增大气体交换量,提高呼吸深度,利于雾滴到达支气管和肺泡,以达到治疗效果。
2.时间:雾化吸入一般在饭前或进食1小时后进行,避免雾化过程中因气流刺激引起呕吐、窒息。吸入前要清洁口腔,避免口腔分泌物或食物残渣残留,妨碍雾滴深入。尤其要避免小儿哭闹时口腔内分泌物不小心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等情况。
3.排痰:雾化吸入前要充分排痰,尤其对于卧床痰液较多的患者,雾化吸入前要充分吸痰,保证呼吸道通畅,这样药液更能深入小气道而发挥作用。
雾化吸入的过程
1.雾化吸入前的准备
(1)环境:安静、安全、温湿度适宜。雾化前1小时避免扫地、铺床等引起灰尘的操作。
(2)雾化器:检查设备各部件,确保零件齐全,衔接好导管。注意查看是否漏气,必要时清洗雾化器。
(3)压缩式雾化治疗仪:电源连接稳定,查看电机是否进水,避免短路,保证性能完好,出雾量均匀。
(4)药物准备:根据医嘱准备药物,保证种类及剂量正确。
2.雾化吸入中
(1)咬嘴还是面罩:临床上常用的雾化吸入方法包括咬嘴式和面罩式,小儿及老人因不能完全配合,建议使用面罩式。其他患者因个体差异,使用何种雾化方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深呼吸与平静呼吸:做雾化时需要深呼吸与平静呼吸配合。吸气时经口缓慢深吸气,呼气时经鼻快速呼出,使药物与呼吸道黏膜充分接触,从而促进药物吸收。
(3)药液量并非越多越好:每次雾化药液用量一般为3至5毫升,如药液不够,可以加入生理盐水,配置为3至5毫升溶液。
(4)时间:每次雾化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一般不超过20分钟。雾化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神志等,如发生面色苍白、发紫发红,出现异常烦躁或憋喘等症状时,应及时停止。
(5)雾化器:注意观察雾化器的雾量是否均匀,防止连接管反折。
(6)当雾量减少、药液吸入完毕时,应及时关闭雾化器,避免长期空吸雾化引起患者不适。
3.雾化吸入后
(1)有效叩背使其咳嗽排痰,若使用含有激素的雾化液应清洁口腔及面部。及时擦脸漱口,避免药物沉积在口咽部,造成口腔真菌感染及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
(2)雾化吸入器清洗存放:在每次治疗后彻底清洗雾化器,将雾化器面罩取下,用温水轻轻冲洗罩体内外的表面。连接管通常不建议清洗,以防管腔积水导致下次雾化时液体反流。将雾化器放置在干燥、通风且远离阳光直射、幼儿不能接触的地方进行储存,可以将雾化器放入专门的收纳盒中,这样既能保护雾化器的外观,又能防止灰尘积聚。
雾化吸入后,会有效稀释痰液,那么怎样才能进行有效咳嗽及排痰呢?
(1)有效咳嗽:在排痰前,先轻轻咳嗽几次,使痰松动;再用口深吸一口气,屏气,稍停片刻,短促用力地咳嗽一两次,排出痰液。
(2)咳嗽时应短促有力:但并不需要剧烈咳嗽,如咳嗽时气体不是突然冲出,或在喉头发出假声,都不是有效的咳嗽。应避免连续无效的咳嗽,既增加患者的疲劳,消耗体力,又达不到目的。
(3)拍背排痰:病人侧卧位或在他人协助下取坐卧位,叩击者双手手指弯曲并拢,指掌侧呈杯状,以手腕力量,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内向外,迅速而有节奏地叩击胸壁,震动气道。叩击时发出一种空而深的拍击音,表明手法正确。
(4)叩击力量适中:以病人不感到疼痛为宜,每次叩击时间为5至15分钟。应安排在餐后2小时至餐前30分钟完成,以避免治疗中发生呕吐。操作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操作后病人休息,协助做好口腔清洁,祛除痰液。
(柳州市柳南区柳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蓝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