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5月29日

中暑症状的识别与防护

在持续高温的夏季,中暑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隐患。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极端高温天气频发,中暑防治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课题。那么,中暑究竟会出现哪些症状?又该如何科学预防?

一、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32℃)、高湿(>60%)、无风环境中,因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体温调节功能失衡,导致核心温度升高(通常超过40℃),进而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的热损伤性疾病。其本质是产热与散热的失衡:当环境温度接近或超过体温时,人体无法通过出汗有效散热,热量蓄积引发多器官功能损伤。

二、中暑的分级和症状

根据2019年《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中度中暑和重度中暑。

先兆中暑阶段的核心温度通常不超过38℃,此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口渴、乏力、多汗、头晕、头痛、注意力涣散等症状,此时应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补充含盐饮料,一般30分钟内可恢复。若未能及时干预,可能会进展为轻度中暑。此时体温>38℃,患者出现皮肤灼热、面色潮红或苍白、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症状,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此时应进行物理降温(用湿毛巾擦拭、冰袋冷敷大动脉处)并就医补液。

当核心温度升至38℃-40℃,患者可能会出现中度中暑,这时可能出现血压下降、皮肤灼热、面色潮红或苍白、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症状,并伴有恶心、呕吐等表现。

重度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还可能重叠出现。热痉挛多见于青壮年,因大量出汗后缺钠,表现为肌肉(尤其是腓肠肌)间歇性痉挛;热衰竭常见于老人及慢性病患者,出现休克前兆(如大汗淋漓、脉搏细弱)等症状;热射病是最危重类型,体温≥40℃,伴意识障碍、无汗,死亡率高达50%-60%,可引发多器官衰竭。

三、急救措施:黄金1小时原则

中暑急救的关键在于“黄金1小时”,当发现有人中暑时,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脱去衣物,空调房温度建议调至16℃-20℃,随后用冷水擦拭全身,将冰袋置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争取1小时内将体温降至39℃以下。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可让其口服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对于意识模糊患者,可让其保持侧卧位防窒息,并立即拨打120。

四、容易中暑的高危人群

特殊人群的中暑风险更高,需要特别警惕。

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功能衰退,且由于慢性病药物(如利尿剂)的影响,可能加重脱水问题;儿童代谢率高,体表面积相对大,水分蒸发快,尤其要避免被遗忘在密闭的车内,因为车内温度可在15分钟内升至危险水平;建筑工人、交警等户外工作者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下,需每小时补水500-1000毫升;孕产妇代谢负担重,坐月子期间的错误避暑行为(如盖厚被、不开空调)易诱发中暑。此外,慢性病患者,如心脏病、甲亢、少汗症患者,所服用药物可能会干扰体温调节。

五、科学预防策略

预防中暑需要综合措施,包括环境控制、合理补液、穿戴与饮食和药物监测。室内使用空调以26℃-30℃为宜,避免直吹并定时通风,外出避开10点-16点高温时段,使用遮阳伞、防晒霜;合理补充液体,每日饮水1.2-1.5升,出汗多时补充含电解质饮料,避免酒精和过量咖啡因;在穿戴与饮食上,应穿浅色、宽松透气的棉麻衣物,戴宽檐帽,饮食清淡,多吃西瓜、绿豆汤等清热食物,避免高脂饮食;此外,随身携带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药物,但需注意药物适用类型(如藿香正气水适用于湿热型中暑)。对高危人群实施健康监测,尤其关注独居老人。

六、关于中暑的常见误区

不少市民对中暑仍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其中,最常见的误区认为“不出汗就不会中暑”,实际上,热射病早期就可能出现无汗症状,而此时体温往往已经超过40℃,处于危险状态。另一个常见误区是认为“冷水浴能防暑”,这种做法会导致血管骤然收缩,反而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此外,“中暑后大量喝水”的观点也不完全正确,因为单纯补充水分可能会稀释体内电解质,引发低钠血症,正确的做法是补充含电解质的饮料。

中暑作为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关键在于提高防范意识并采取科学应对措施。一旦出现疑似中暑症状,必须立即采取正确的急救方法并及时就医。以上这些科学认知的普及,对于降低中暑发病率、提高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胸科医院急诊科 张庆团)

--> 2025-05-29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46307.html 1 中暑症状的识别与防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