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季节的交替,昼夜温差大,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季节,“多地儿童近期出现肺炎支原体感染”广受关注。肺炎支原体来势汹汹,引起很多家长的担心。
肺炎支原体属于支原体的一个类别,因其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能使其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吸取宿主细胞的养料而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或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宿主细胞肿胀、坏死和脱落,引起支气管肺炎、细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等。
一、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传播途径
肺炎支原体是引起人类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引起呼吸道及肺部炎症,严重者可对全身多个脏器造成损害。肺炎支原体传染性较强,在家庭、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或空气流动性差的环境下容易传染。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吸烟者、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在成年人中感染也较常见。
二、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症状
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的急性炎症改变,常同时伴有咽炎、支气管炎和肺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起初有数天至一周的无症状期,继而乏力、头痛、咽痛、肌肉酸痛,咳嗽明显,多为发作性干咳,夜间加重,也可产生脓痰,持久的阵发性剧咳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较为典型的表现。一般为中等程度发热,也可能不出现发热,可伴有鼻咽部和耳部疼痛,也可伴有气促或呼吸困难。肺炎支原体感染大多症状较轻,预后较好,但也可引起严重的双侧肺炎和其他系统的肺外并发症而导致死亡,有10%~20%的感染者可能会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部分儿童还可能伴有皮疹、血管栓塞、溶血性贫血、脑膜炎、心肌炎肾炎、脊髓炎等病症。
三、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查方法
1. 血常规检查:主要关注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C-反应蛋白,用于判断患者有无感染、可能的感染类型以及感染严重程度。
2. 血生化、动脉血气分析、凝血功能检查:主要判断患者是否因呼吸困难出现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部分指标如乳酸脱氢酶(LDH)、D二聚体可以协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3. 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技术特异性强、敏感、快速,可用于早期诊断。通过鼻咽拭子采集分泌物进行核酸检测,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早期的检出率最高。
4. 血清学检测:机体被感染之后会产生相应抗体,此项检测主要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滴度。目前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清学方法包括特异性试验和非特异性试验。
核酸和血清学检测两种方法的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检出率。
5. X线检查显示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叶为多见,有的从肺门附近向外伸展。病变常经3-4周后自行消散,部分病人出现少量胸腔积液。
四、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
早期使用适当抗生素可减轻症状及缩短病程。
1. 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用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包括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等。
2. 对大环内酯类不敏感者可选用呼吸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四环素类也可用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
3. 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对肺炎支原体无效。
4. 对症支持治疗:休息、充足水分、退热、止咳化痰等,对剧烈呛咳者,应适当给予镇咳药。若合并细菌感染,可根据病原学检查,选用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
5. 预后:大多数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预后良好,经过适当抗生素治疗可痊愈。
五、如何科学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
目前尚无针对性的疫苗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因此加强日常防护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关键。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很重要。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将用过的纸巾扔进垃圾桶。注意个人卫生,做好手卫生,经常用肥皂、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注意室内通风,每次通风不少于30分钟,以保持空气新鲜。做好家庭卫生,床单、被褥等经常清洗,在太阳底下晾晒。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学校、幼儿园等场所要做好通风消毒,避免出现聚集性感染。
(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陆承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