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6月30日

雷山探奇:一潭烟雨胜迹 两代名臣风骨

雷山(中)胜景。

○○全媒体记者 赵伟翔

雷山,静卧于柳州龙潭公园南隅。这座海拔仅155.9米的小石山,虽无高峻之姿,却牵系着柳宗元、张翀等历代名贤的情思,成为公园熠熠生辉的地标。

初夏的龙潭,雷山绝壁下的雷潭水汽氤氲,与龙山夹水相峙,构成“雷龙胜迹”的奇景。

“雷山的得名,就来自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市文史专家陈铁生说,这里群山环绕,雷山脚下的清泉汇成雷塘和大龙潭。白天,石灰石山峰被太阳暴晒,就热得快,水面又蒸发强烈,产生的上升气流和暖气流相遇,容易形成雷雨。古人不明所以,认为有雷神住在这里,就叫它“雷山”,对面的山就叫“龙山”。雷、龙在古代都被视为司雨之神。

记者发现,柳宗元在《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中就有相似记述:“雷山,两崖皆东面,雷水出焉。蓄崖中曰雷塘,能出云气,作雷雨,变见有光。”

可见小小的雷山,却如神话中的雷神一般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古人为感其恩威,筑起雷塘庙,逢天旱必到此祈雨。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也曾登临致祭,写下传世名篇《雷塘祈雨文》。“廉洁自持,忠信是仗”——这不仅是他为官的信念圭臬,更是垂范千古的道德箴言。如今,山脚下的祷雨文碑亭内仍镌刻着这篇雄文,“雷塘祈雨”亦成为每年庙会盛典的重头戏。

“可以说,除了柳侯祠,雷山是又一处最能感受柳侯遗风的所在。”市文史爱好者刘丽虹如此评价。

登至雷山峰顶,放眼处,双潭秀色尽收眼底。然山顶风光简约,真正的文化瑰宝藏于西麓——十八幅摩崖石刻如斑斓史册,无声诉说着此地深厚的人文底蕴。

“其中,最珍贵的是明代柳州八贤之一张翀的《游南潭》题刻。”刘丽虹说。

石刻苍劲飞舞:“山下清泉出,林间白发来。寒云如可卧,不必问蓬莱。”五百年雨蚀风磨,字里行间那份超然物外的逸气依然凛凛如生。这是张翀致仕(退休)归乡后留下的墨宝。他因不惜性命、力劾奸相严嵩而彪炳史册。或许正因故乡这一座座嶙峋石峰的磅礴之气,才铸就了这位铁骨之臣的傲然风骨。

山脚下,偶遇从福建来的一家子让记者帮拍合影。记者遂建议他们站在雷山前定格下柳州山水之美,更将这穿越时空的文化灵光一并珍藏。

--> 2025-06-30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48229.html 1 雷山探奇:一潭烟雨胜迹 两代名臣风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