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7月01日

妊娠期糖尿病可防可控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现或发生的糖代谢异常。这种特殊的糖尿病类型虽然通常在分娩后可以恢复正常,但其危害却不容小觑。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17.5%,也就是说,每6名孕妇中就有1人患上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超标的血糖,可能会变成威胁母婴安全的“隐形炸弹”。

“糖妈妈”面临的挑战远不止血糖升高这么简单,她们生育巨大儿(出生体重超过4公斤)的风险较正常孕妇增加3倍,这不仅会增加难产和剖宫产的风险,还可能导致新生儿低血糖、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一系列并发症。更令人担忧的是,约33%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会在产后5年至10年内发展为2型糖尿病,终身需要用药物控制血糖。

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了解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有助于早期识别和预防。以下6种情况要格外警惕:

1. BMI≥24的肥胖患者:肥胖是妊娠期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脂肪组织过多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

2. 高龄产妇:35岁以上怀孕的女性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倍。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会逐渐下降。

3. 家族有糖尿病史:遗传因素在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4. 流产史患者:曾有过不明原因流产。血糖异常可能导致胚胎发育异常,增加流产风险。

5. 多囊卵巢患者:排卵异常增加患病几率。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

6. 羊水过多或胎儿偏大:孕晚期孕妇突然“发福”,可能是血糖控制不佳的早期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孕早期孕妇血糖正常也不能大意,有些孕妇直到孕28周才发现患上妊娠期糖尿病。这是因为随着孕周增加,胎盘分泌的抗胰岛素激素逐渐增多,对胰岛素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血糖“失控”的三大警报

1. 典型症状

口渴,喝水不停,每天可喝3升以上的水;尿频,夜尿多于2次;皮肤瘙痒难忍;反复发作的阴道炎。

2. 胎儿“求救”信号

胎动剧烈;羊水过多,像揣着“水球”。

3. 糖耐测试异常

约60%患者毫无征兆,必须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才能揪出隐患。OGTT试验是诊断妊娠期糖尿病的金标准,建议所有孕妇在孕24周至28周进行筛查,孕早期BMI>30的孕妇应在首次产检就做评估,以便及早干预。

孕妇控制血糖的方法

1. 饮食管理

(1)分餐制:孕妇由一日三餐变成吃五六餐“迷你餐”,每餐间隔2小时至3小时,能避免血糖剧烈波动。

(2)替代主食:用燕麦、藜麦替代三分之一米饭,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3)热量控制:孕中晚期每天只加200千卡热量(约1个苹果),避免过度进食。

(4)推荐控糖食谱:早餐:燕麦粥+水煮蛋+圣女果,加餐:无糖酸奶+核桃仁;午餐:杂粮饭+清蒸鲈鱼+西兰花,加餐:半个苹果;晚餐:藜麦面+虾仁炒芦笋,加餐:低脂牛奶。

2. 适量运动

每日饭后进行半小时的散步或瑜伽,促进葡萄糖利用。禁止仰卧起坐、深蹲等增加腹压的运动,保护胎儿安全。运动时可随身携带糖果,若出现头晕立即停止活动,预防低血糖。

3. 定期监测

每天测血糖7次(三餐前后+睡前),出现呕吐时及时检测尿酮体。

4. 药物治疗

胰岛素是妊娠期最安全的降糖药物,不会通过胎盘伤害胎儿。二甲双胍等药物可能致畸,妊娠期禁用。同时,孕妇每周测一次全天血糖谱,包括空腹、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

5. 就医信号

血糖超过13.9mmol/L,或排尿时出现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产后管理指南

1. 产后6周至12周做OGTT复查,评估糖代谢是否恢复正常。

2. 警惕后遗症:约三分之一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会发展成2型糖尿病,需长期关注血糖变化。

3. 母乳喂养:每天母乳喂养8次可降糖30%,同时为宝宝提供最佳营养。

妊娠期糖尿病并不仅限于肥胖孕妇,任何孕妇都可能“中招”。通过科学的饮食管理、适度的运动和必要的药物治疗,绝大多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都能顺利度过孕期,生下健康的宝宝。

(柳州市工人医院产科 刘丽)

--> 2025-07-01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48308.html 1 妊娠期糖尿病可防可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