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7月02日

新生儿呕吐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新生儿呕吐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之一,也是许多新手父母在育儿初期容易遇到的常见问题。面对宝宝频繁吐奶或剧烈呕吐,不少家长会感到手足无措,甚至陷入焦虑。从医学角度来讲,新生儿呕吐可以分为内科性和外科性。

新生儿呕吐的特点

1. 内科性呕吐(占80%~90%):如咽下羊水、服用药物等致胃肠黏膜受刺激;乳头内陷、奶嘴孔过大、大量吞入空气、喂奶过多过频等喂养不当;胃肠道功能失调,如幽门痉挛、便秘等;过敏性胃肠道疾病;肠道内及肠道外感染,颅内疾病,如缺氧、颅内高压等;电解质紊乱、功能性肠梗阻,以及一些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如高氨血症、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

内科疾病引起的呕吐,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奶汁及咖啡样物,呕吐物不含胆汁或粪便成分,没有肠道梗阻表现,常伴有消化道以外的表现,如呼吸困难,腹部拍片无异常,常需结合宝宝呕吐的具体情况来综合判断。

2. 外科性呕吐:包括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胃扭转或穿孔、食管闭锁、肠狭窄或闭锁、巨结肠、直肠肛门闭锁、肠旋转不良、肠套叠等。

外科疾病引起的呕吐,以呕吐胆汁或粪便成分为主,多为喷射状,呕吐量大,有明显肠梗阻表现,反复呕吐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腹部拍片、B超及胃肠道造影等检查可发现病变部位。

新生儿呕吐的判断

1. 呕吐类型

(1)溢乳:由于新生儿的胃呈水平状,贲门松弛,哺乳后即从口角溢出奶汁,不影响生长发育,常于出生6个月后消失,不属于真正的呕吐。

(2)一般呕吐:常伴恶心,每次吐得不重,多为胃内容物,多见于喂养不当、胃肠道感染或全身感染的伴随症状,主要见于内科疾病。

(3)反复呕吐:无规律性,呕吐一般不含胆汁,主要见于胃食管反流。

(4)喷射性呕吐:突然发生,呕吐量较大,随日龄增加呕吐物可为奶样、乳酪样,具酸腐味,可含胆汁,主要见于胃扭转、幽门梗阻等病变。

2. 呕吐发生时间

出生7天内发生的早期新生儿呕吐,应重点考虑食管闭锁、咽下综合征、胃食管反流、胎粪性便秘、胃扭转等;出生7天后发病的中晚期新生儿呕吐,应考虑肥厚性幽门狭窄、肠梗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病变。

3. 呕吐伴随症状

(1)呕吐物颜色:清澄或透明色黏液,可能是食管内容物;伴有酸味、有奶汁或凝块,多来自胃内;乳凝块多、伴酸腐味,有持久的规律性,多为幽门及十二指肠梗阻;呕吐物为绿色,可能为较高位置的肠梗阻;呕吐物为粪性有臭味,多为低位肠梗阻;呕吐物有血,首先考虑消化道黏膜出血。

(2)呕吐与腹部:上腹部膨隆下腹部不胀,提示梗阻位置较高;腹部异常膨隆呈球形,皮肤紧张发亮,考虑低位性梗阻;肠鸣音消失,是麻痹性肠梗阻的表现。

(3)呕吐与排便:呕吐同时伴有稀便、水样便、蛋花样便等,为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肠炎等所致,最为常见;伴大便有血,内外科均需考虑,应及时至医院就诊;伴大便逐渐减少到停止,伴腹胀明显,考虑肠梗阻,应及时至医院就诊。

新生儿呕吐的治疗

如果宝宝反复出现呕吐,建议及时至医院就诊,必要时完善血常规、电解质、胃肠道B超、拍片、消化道造影等检查协助诊断。

1. 病因治疗:首先排除外科性呕吐,以免延误手术时机,再针对病因治疗,如合理喂养、控制感染等。

2. 对症治疗:病情轻者一般不需特殊处理,病情重者需住院进行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等治疗,并避免误吸。

3. 禁食:呕吐严重者在没有找到原因前尽量不继续喂养,建议至医院做进一步诊治,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保证营养和液体的平衡。

这些情况下需立即就医

1. 呕吐物呈咖啡色(考虑胃出血)、含鲜红色血液、墨绿色、粪性有臭味。

2. 反复喷射性呕吐。

3. 伴随出现高热(≥38℃)、抽搐、囟门凸起等表现。

4. 尿量减少(每日尿片<6片)、口唇干燥(脱水征兆)。

5. 腹部膨隆伴排便停止(需要警惕肠梗阻)。

预防呕吐的策略

1. 科学喂养:按需喂养,避免喂奶次数过多、喂奶量过大;喂奶后及时拍嗝,保持孩子体位舒适,避免立即翻动或逗弄;配方奶喂养者需严格按比例冲调。

2. 环境管理: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过冷或过热;喂奶时保持安静,减少室内噪音和光线刺激导致宝宝吞咽急促。

3. 过敏预防:有家族过敏史的宝宝,可咨询医生选择适度水解奶粉。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 张景莹)

--> 2025-07-02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48375.html 1 新生儿呕吐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