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7月04日

PD-L1检测:肺癌免疫治疗的“导航仪”

近年来,肺癌治疗研究取得突破,科研人员研发出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消灭癌细胞。

如果把人体免疫系统比作一支军队,那么T细胞就是冲锋在前的士兵。正常情况下,T细胞能识别并攻击异常细胞(如癌细胞),但狡猾的癌细胞会穿上“隐身斗篷”,表面大量表达一种名为PD-L1的蛋白质。当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受体结合时,冲锋在前的T细胞就被按下了“刹车键”,失去攻击能力。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正是“松开”这个“刹车键”,通过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让T细胞重新识别并攻击癌细胞。但“隐身斗篷”并不是在所有癌细胞上都存在。因此,检测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水平,成为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第一步。

为什么要做PD-L1检测

1. 检测的意义

优势患者筛选:研究表明,PD-L1高表达(≥5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的有效率显著提高,部分患者甚至获得长期生存。

避免无效治疗:免疫治疗费用高昂且可能引发副作用,检测PD-L1可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

2. 不确定因素多

检测结果“变脸”:同一患者的活检组织与手术切除组织中的PD-L1水平可能差异巨大,就像同一件衣服在不同光线下颜色不同。

化疗的干扰:新辅助化疗可能上调PD-L1表达,导致治疗前检测结果“失真”。

阈值之争:究竟PD-L1表达多少才算高?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不同检测平台的结果可比性有限。

PD-L1检测技术

1. 传统方法:穿刺活检

需要足够大的样本量,对小肿瘤或深部肿瘤不友好。在同一块肿瘤中,不同区域的PD-L1表达可能差异显著。

2. 创新突破:液体活检

循环肿瘤细胞(CTCs):通过检测血液中游离的癌细胞表面PD-L1,实现无创监测。虽然目前预测价值有限,但动态变化可提示预后。

ctDNA检测:通过分析血液中的肿瘤DNA评估肿瘤突变负荷,与组织检测结果高度一致,为无法活检的患者提供新选择。

超越PD-L1的更多“导航标志物”

1. 肿瘤突变负荷:癌细胞的“错误代码”数量

肿瘤突变负荷越高,癌细胞基因突变越多,产生的新抗原(可被免疫系统识别的“异常信号”)也越多,免疫治疗越可能起效。

局限性:检测成本高,且与PD-L1表达不一定相关。部分PD-L1阴性但TMB高的患者仍可能受益。

2. 驱动基因突变:靶向治疗的“干扰项”

驱动基因突变患者通常对靶向药敏感,但免疫治疗效果较差,可能与其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活性低有关。

3. 血液中的“信号兵”

炎症因子:如干扰素-γ、白介素-6水平升高,可能预示免疫治疗响应。

血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的患者预后更好。例如,NLR<5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可达209天,而NLR≥5者仅42天。

未来趋势:从“单兵作战”到“联合作战”

1. 综合模型:多维度预测

科学家正尝试整合PD-L1、肿瘤突变负荷、炎症因子、血细胞参数等指标,构建预测模型。

数字病理系统:通过AI分析癌细胞核的形态特征,预测治疗响应,准确率媲美传统生物标志物。

2. 个体化医疗:精准制导

动态监测:治疗期间通过血液检测实时调整方案。

免疫微环境分型:根据PD-L1与CD8+T细胞的组合,制定联合治疗方案(如免疫+化疗/放疗)。

PD-L1检测的注意事项

1. 检测前沟通:主动询问医生是否需要PD-L1、肿瘤突变负荷等检测,了解不同检测方法的优劣。

2. 理性看待结果:PD-L1阴性不意味着治疗无望,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肺癌治疗犹如漫漫长路,PD-L1及其他生物标志物正是为患者指引方向的“导航仪”。尽管目前仍面临检测标准化、成本高昂等挑战,但随着科技进步,未来的癌症治疗将更加精准,让更多患者从“无效治疗”的迷雾中走向光明。

(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 谢凯圣)

--> 2025-07-04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48520.html 1 PD-L1检测:肺癌免疫治疗的“导航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