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7月08日

对高血压防治的错误认知

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其对心脑血管、肾脏等器官的损害往往是潜移默化的。然而,公众对高血压的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错误的观念和行为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六大认知误区

误区一:血压高但没感觉,表明问题不大。

真相:高血压的可怕之处在于“无症状性损害”。即使没有头痛、头晕等不适,血压持续升高也会逐渐损伤血管内皮,增加动脉硬化、冠心病、肾衰竭的风险。临床数据显示,约50%的高血压患者在确诊时已出现靶器官损害。

提醒:定期测量血压是早期发现高血压的唯一方法,建议18岁以上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

误区二:年轻人不会患上高血压。

真相:相关数据显示,我国18岁至35岁的青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已达10.4%,长期高盐饮食、熬夜、久坐、精神压力大是主要诱因。年轻人高血压多为“隐匿性”,易被忽视,却可能更早引发严重并发症。

误区三:血压冬季高、夏季正常,就可以减药。

真相:受季节影响,血压确实会表现出冬季高、夏季低,但随意减药可能破坏血压稳定性。夏季血管扩张虽使血压降低,但高温环境下人体出汗多、血容量减少,若突然减药,血压可能骤降引发头晕,或因停药导致血压反跳。

提醒:夏季可在医生指导下微调药物剂量,但需坚持服药,并增加血压监测频率。

误区四:血压<140/90mmHg就可以停药。

真相:血压正常是药物控制的结果,而非疾病已经治愈。高血压多为原发性,病因无法完全消除,停药后血压迟早会回升。研究显示,自行停药的患者一年内血压反弹率超过80%。

误区五:血压降得越快越低就越好。

真相:降压目标需因人而异,并非越低越好。对于65岁以上老年人,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即可,若强行降至130/80mmHg以下,可能增加跌倒和器官缺血风险;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需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但降压过程仍需平缓。

提醒:降压治疗应遵循“个体化”,由医生根据患者年龄、并发症等制定目标值,避免自行调整。

误区六:没有高血压,就不用定期测量血压。

真相: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患高血压子女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的2倍至3倍。此外,肥胖、高盐饮食、酗酒等人群均为高危人群。定期测血压是早期发现高血压的唯一手段,尤其是3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半年测量1次。

建议:家庭可自备电子血压计,测量前静坐5分钟,连续测量两三次取平均值,发现血压≥140/90mmHg时,需在1周内不同日期复测确认。

三大用药雷区

雷区一:擅自停药

许多患者认为血压降至正常后即可停药,却不知这一行为可能引发致命风险。长期服用降压药会使机体适应药物的降压作用,突然停药会导致血压急剧反跳,甚至超过服药前的水平,引发“停药综合征”。临床数据显示,擅自停药的患者中,约30%会出现头痛、心悸、胸闷等症状,15%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降压治疗是长期过程,如需调整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同时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雷区二:追求速效降压

部分患者为快速控制血压而自行加大药量,误以为降压越快越好。但人体血管对血压的调节需要时间,血压骤降会导致脑、心、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尤其是老年患者,快速降压可能引发脑缺血性晕厥,甚至诱发脑血栓。

理想的降压速度应是在2周至4周内将血压平稳降至目标值(一般为<140/90mmHg),优先选择长效降压药,避免血压大幅波动。

雷区三:睡前服药

人体血压在夜间会自然下降10%至20%,形成“生理性低谷”。若睡前服用降压药,药物峰值作用与夜间血压低谷叠加,可能导致血压低于90/60mmHg,引发脑灌注不足,增加脑血栓风险。研究表明,睡前服药的患者夜间脑卒中发生率比常规服药者高2.3倍。

除医生特殊交代外,降压药应在清晨起床后或白天固定时间服用,如需晚间用药,需在睡前3小时至4小时服用。

(柳州市工人医院心脏中心 吴选娇)

--> 2025-07-08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48741.html 1 对高血压防治的错误认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