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7月09日

科学减重:打破“瘦了又胖”的循环

在健康观念日益普及的今天,科学减重已成为肥胖及超重人群改善健康的重要方式。然而,一个令人沮丧的现象是: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大多数人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体重会在减重后悄然回升。研究显示,约有80%的人在成功减重后的1年至2年内体重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其中约50%的人恢复到了减重前的体重,甚至更重。这不仅让减重者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还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这种现象在科学上被称为“体重循环”或“溜溜球效应”。

仔细观察这个反弹过程会发现,减重后的开始半年就像“危险期”,约55%的反弹发生在这个阶段。前3个月有20%的人开始出现体重回升,随后3个月这个比例会升至35%。之后1年内,另有25%的人陆续加入反弹行列。由此可见,减重后的前6个月是体重反弹的高发期,不容小觑。

一、为什么身体总想回到原来的体重

1. 饮食陷阱

极端节食后的“饥饿反扑”:很多人在减重期间采用过度节食的方法,当身体长期处于“饥荒模式”,一旦恢复正常饮食,大脑会疯狂发出进食信号,身体会迅速进入“补偿模式”,食欲大增,这时往往会摄入远超身体实际需求的热量,导致体重回升。

伪健康饮食:很多人在减重过程中没有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只是暂时减少进食量,却没有改变高油高糖的饮食偏好。这如同给气球放气后又重新充气,很快会回到原来的状态。

2. 运动误区

毕业式运动:在减重期间,很多人积极参与运动,消耗了大量热量。然而,减重成功后,部分人认为目标已经达成,把运动当作短期任务,达标后就“退役”,身体的代谢率随之下降,能量消耗减少。

单一运动依赖:只做某类运动(如单纯跑步或只进行力量训练),身体产生适应性后消耗的热量会越来越少。

3. 心理因素

压力性进食:当生活充满压力,工作难题和人际纷扰如潮水般涌来时,很多人会本能地抓起食物寻求慰藉,这就如同用汽油灭火,看似能短暂掩盖焦虑,实则让情况更糟。

目标缺失:历经艰辛达到目标体重后,不少人会陷入迷茫,没了持续前行的动力,开始放松饮食与运动,之前努力维持的成果如同沙堡般在懈怠中逐渐崩塌。

二、如何建立持久的“体重防护网”

1. 智慧饮食方案

搭建“营养金字塔”:保证每日饮食中包含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每天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豆类),碳水化合物优先选择全谷物、薯类等复杂碳水化合物;健康脂肪以不饱和脂肪为主,如橄榄油、鱼油等。

掌握“吃饭节奏”:控制食量和进食速度,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同时,每口咀嚼20次至30次,用小号餐具,遵循“八分饱”原则。

建立“食物红绿灯”:绿灯食物(蔬菜、水果)不限量,黄灯食物(全谷物、瘦肉)适量,红灯食物(甜点、油炸食品)严控。

2. 科学运动计划

保持“运动记忆”:每周至少进行3次、每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配合2次力量训练。

设计“运动鸡尾酒”:混合不同运动类型,将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相结合(如周一瑜伽、周三骑车、周末球类)。

培养“碎片化运动”习惯: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中,如步行上下楼梯、站立工作一段时间、多做家务等。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长期积累下来也能消耗不少热量。

3. 心理调适技巧

寻找适合的减压方法:如冥想、深呼吸、听音乐、旅游等。当感到压力大时,通过这些方式缓解情绪,而不是通过吃东西来解决。

培养“成长型思维”:把体重管理视为终身健康投资,将健康的生活方式视为一种长期的追求。

4. 身体数据监测

建立“健康账本”:定期测量体重、体脂率、腰围等身体指标,及时了解身体变化情况。

设置“预警红线”:体重回升超过3%,就要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

正如美国肥胖医学会指出的,“成功的体重管理是让健康行为成为下意识选择的过程。”在这场与体重的博弈中,真正的胜利不是某个数字,而是获得掌控自己健康的能力。通过建立科学的饮食运动习惯、保持良好心态、定期监测身体数据,我们就能打破“瘦了又胖”的循环,保持健康的体重。

(柳州市工人医院医疗保健科 邱宁)

--> 2025-07-09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48802.html 1 科学减重:打破“瘦了又胖”的循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