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7月10日

骨痛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关系

李大爷最近腰背痛发作,以为是老毛病腰椎间盘突出犯了,可是膏药贴了、理疗做了,钱没少花,却一点不见好。其实,像李大爷这样被骨痛困扰的中老年人,很可能是得了多发性骨髓瘤。了解它和骨痛的关系,能帮我们早点揪出这个健康隐患。

什么是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起源于浆细胞的恶性肿瘤,简单说,就是一种血液里的“坏细胞”(浆细胞)长得太多,失控了。这些坏细胞在骨头里“安营扎寨”,挤占了正常好细胞的地盘,还把骨头本身给“啃”坏了,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麻烦。骨痛是多发性骨髓瘤最突出的表现,约70%的患者以此为首发症状。这种骨痛与普通骨病引起的疼痛有所不同:多发生在腰骶部、肋骨、胸骨等部位,早期可能是间歇性隐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变为持续性剧痛,患者甚至会在夜间痛醒;严重时轻轻一碰就会疼痛难忍,还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比如弯腰捡东西时突然出现椎体骨折,导致身高变矮、脊柱畸形。

除了骨痛,多发性骨髓瘤还会引起其他症状。由于恶变的浆细胞抑制了正常造血功能,患者会出现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气短;正常浆细胞被破坏后,抗体生成减少,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反复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恶变的浆细胞还会产生大量异常蛋白(单克隆蛋白),这些蛋白沉积在肾脏,会损伤肾功能,导致蛋白尿、水肿,甚至肾衰竭;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高钙血症,表现为口渴、多尿、便秘、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等。

这些症状叠加在一起,使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很容易被误认为是骨科、肾病科或内分泌科疾病,从而延误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的高发人群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于中老年人,发病年龄多在50岁至70岁,40岁以下患者较为少见,男性略多于女性。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因素只是增加了患病风险,并非一定会导致多发性骨髓瘤。中老年人应提高警惕,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缺一不可。当出现不明原因的骨痛、贫血、蛋白尿、反复感染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以下检查:

1.血液检查是发现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手段。血常规可显示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固定电泳能检测出异常的单克隆蛋白,这是多发性骨髓瘤的标志性指标;生化检查可发现肾功能异常、高钙血症等。

2.骨髓穿刺和活检是确诊多发性骨髓瘤的“金标准”。通过穿刺获取少量骨髓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发现浆细胞比例超过10%,且出现形态异常(如多核、核仁明显),即可明确诊断。同时,还可以对骨髓样本进行染色体和基因检测,帮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3.影像学检查能清晰显示骨骼的破坏情况。X线检查可发现溶骨性病变、骨质疏松和病理性骨折;CT和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早期地发现骨骼微小病变,尤其是脊柱和骨盆的病变;全身骨显像(骨扫描)则可全面了解全身骨骼受累情况。

4.尿液检查也不可或缺。24小时尿蛋白电泳可检测出尿液中的异常蛋白(本周蛋白),对诊断和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与管理

过去,多发性骨髓瘤被认为是无法治愈的疾病,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治疗手段不断更新,患者的生存期已大幅延长。目前,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延缓进展、提高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实现长期无病生存。

化疗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基础治疗方法,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减少异常浆细胞的数量。这些药物可以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医生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订个性化方案。

靶向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进行精准打击,副作用相对较小。例如,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能抑制肿瘤细胞内的蛋白酶体活性,使肿瘤细胞凋亡;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能调节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目前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已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对于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在化疗达到缓解后,还可考虑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显著延长患者的缓解期和生存期。

除了针对肿瘤细胞的治疗,支持治疗也至关重要。对于骨痛和溶骨性病变,可使用双膦酸盐(如唑来膦酸),减少骨骼破坏,缓解疼痛,降低骨折风险;出现病理性骨折时,需要通过骨科手术固定,以恢复骨骼稳定性,减轻疼痛;贫血者可适当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或输血;肾功能受损者需要限制蛋白摄入,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反复感染的患者可注射免疫球蛋白,增强免疫力。

(柳州市工人医院慢病管理科 邵晶璇)

--> 2025-07-10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48915.html 1 骨痛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关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