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7月11日

烈日下的摘瓜人

村民将西瓜装运上车。

村民采摘成熟的西瓜。

收购西瓜的车开到地头。

韦文勇抱着刚摘的大西瓜。

记者品尝刚摘的大西瓜。

编者按

小暑节气过后,我市高温天气持续,进入“炙烤模式”。9日14时44分,柳州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市区最高温度达到37.9℃,但仍有众多群体坚守在高温下。他们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因为热爱而选择坚持。从今日起,本报聚焦高温下的劳动者,通过记者亲身体验,推出“高温下的劳动者”系列报道。

○○全媒体记者 李书厚 实习生 李镇江

在炎炎夏日里吃西瓜,既解渴又解暑。然而,在烈日下摘西瓜,却是一件苦差事。9日,记者在柳城县马山镇四塘农场农户韦文勇家的西瓜地里,体验了一次“摘瓜”,感受到烈日下摘西瓜的不易。

韦文勇是马山镇大龙村人,今年4月在四塘农场租了200多亩的土地,全部用于种植西瓜。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护理,地里的西瓜陆续成熟,可采摘上市销售。

“多的时候一天能摘五六万斤。”韦文勇说,从7月2日起,他开始雇请村民帮忙摘西瓜,最多的时候一天雇请7个村民,每天工作8小时,忙的时候还要加班加点采摘,有一天加班了4个小时。

韦文勇说,请村民帮忙摘瓜,采摘8小时工钱是130元,每加班1小时要多付20元。最近天气炎热,特别是小暑节气过后,市场对西瓜的需求量大,地头收购价也有所提高。

“前几天地头收购价是每斤0.6元,到9日就变成每斤0.7元了。”韦文勇说,为了错时上市,他种植西瓜采取了分片种植、分片成熟的方式,西瓜可以从7月初一直采摘到8月,平均每亩的产量约5000斤。

烈日当空,酷暑难耐。记者看到帮忙摘瓜的村民都穿着“空调服”——一种安装有风扇的衣服。

“不穿这个衣服受不了,太热了。”村民韦女士说,他们7点就出门帮忙摘瓜,先是将西瓜摘下堆在一起,等司机将农用车开过来再装车。

记者虽然在参加工作前也干过不少农活,但摘西瓜却是头一次。当记者在茂密的瓜蔓中找到一个大西瓜,便徒手将西瓜从瓜蔓上扯下。韦文勇见状,连说这是帮倒忙,摘下的这个瓜,让记者抱回去吃。

这是怎么回事呢?韦文勇说,西瓜要连着一截瓜蔓,收购商才会收购。因为连着瓜蔓的西瓜,消费者会认为是新鲜的,而且带着瓜蔓的西瓜不容易坏。

原来如此!接下来,记者按照要求,继续帮忙摘瓜,没过多久就热得满头大汗,衣服也被汗水浸湿了。

“虽然老板给我们吃瓜,但光吃瓜是不行的,还是会饿。”村民韦女士说,西瓜地里最不缺的就是西瓜,渴的时候随时可以切开一个西瓜来解渴,但光吃瓜没有力气干活,还是要带着白粥,饿了就着咸菜喝上一碗白粥,补充盐分,不然容易脱水、中暑。

“这个西瓜是公的,还没到摘的时候。”见我摘下一个表皮与其他西瓜不一样的西瓜时,韦文勇提醒道。

难道西瓜也分公母?韦文勇说,在1000蔸西瓜里,可能会有七八蔸是公的,虽然公西瓜苗也能结西瓜,但相对母西瓜,公西瓜的成熟期更长,西瓜皮也更厚。

记者手记:

此次体验摘西瓜,虽然不能完全反映村民摘瓜的艰辛,但也让我深感烈日下户外劳动者的不易。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为家庭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丰富了百姓的“果盘子”,他们的付出值得点赞!

--> 2025-07-11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48980.html 1 烈日下的摘瓜人 /enpproperty-->